[TOC]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目标检测问题中IoU阈值选择的问题,提出了一种muti-stage的architecture,称之为Cascade,主要思路为:在R-CNN结构系列的train和inference阶段,利用不断提高的IoU阈值,在保证样本数不减少的情况下,用一个stage的输出去训练下一个stage ,每个stage做重采样保证高质量低噪声的数据样本,提高检测器的训练质量。
IoU阈值u设置的对抗性:
1)u设置得太高,虽然正样本proposals包含较少的background,但是相应的训练样本的数量也会减少,容易引发过拟合;
2)u设置得太低,虽然样本数量有了保证,但是正样本proposals包含更多的background,这部分噪声信息对特征训练有影响,使得false positives不易区分;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1712.00726
源码地址:https://github.com/zhaoweicai/cascade-rcnn
由于R-CNN的成功,proposal detector 和 region-wise classifier 的two-stage检测网络越来越主流,出现的region-wise feature extraction,像SPP-NET和Fast-RCNN提高了检测速度,后来提出了RPN的Faster-RCNN则进一步提高了检测速度与精度。最近,在多层feature layer做detection后进行特征融合也在精度上有了进一步改善,像MS-CNN和FPN等等。同时one-stage的检测网络也有最新的一些进展,像SSD、YOLO等虽然速度上有优势,但是它们的精度一直不如two-stage的主流检测网络,直到Retinanet(focalloss)的出现,才有所改善。所以multi-stage目标检测是一个趋势,这篇文章的muti-stage的architecture-cascade,可以说比目前任何one-stage和two-stage的检测网络在检测精度上都有明显提升(coco数据集上将近5个百分点)。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proposals的高质量和保证训练样本的数量之间的矛盾呢?作者通过研究proposal的Input IoU、Output IoU以及设置的IoU阈值3者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相应的答案和思路,如下图所示:
**Quality:**涉及到proposal quality和detector quality两个方面,proposal quality就是说proposal与ground truth的IoU大小(越大quality越高,越小quality越低),detector quality就是detector设置的IoU阈值大小(越大quality越高,越小quality越低)
**Match:**当proposal quality和detector quality比较接近的时候,就是match的情况,如上(d)图,u=0.5的检测器对IoU在0.5~0.65区段上的proposals检测效果较好,u=0.6的检测器对IoU在0.65~0.9区段上的proposals检测效果较好,u=0.7对IoU在0.9以上区段上的proposals检测效果较好;
**Mismatch:**当proposal quality和detector quality不接近时产生mismatch,如上(d)图,u=0.5的检测器对IoU在0.7以上区段的proposals检测效果就不及u=0.6、0.7,u=0.6的检测器对IoU在0.6以下区段上的proposals检测效果也不及u=0.5;
所以,检测器对那些跟自身quality比较接近的proposals,其正负样本的辨别能力就较强,AP performance也更好。
1)3个IoU阈值样本线条都在y=x标准线的上方,说明样本proposals经过detector的训练过程之后,Output IoU是一般都会有提升的,这样一来,我们把训练过程分为多个stages并采用不断提升的IoU阈值,每次重采样不仅不会刷掉太多样本,而且正样本proposals的IoU都会更高即质量更高;
既然确定了stage by stage IoU阈值递增的训练过程,可以解决上述提出来的几个问题,那么作者进一步设计了Cascade R-CNN 的具体级联结构,如下图Figure3的(d)图所示,并列出了其他一些典型结构做比较:
1)Figure 3(a)是典型的two-stage Faster R-CNN结构,RPN proposal子网络(H0)和ROI检测子网络(H1),每个子网络有各自cls_score(C)和BBox(B);
2)Figure 3(b)是采用了3个完全相同的级联结构,也是分为了多个stages,但是IoU阈值不变,主要是为BBox定位准确,缺点明显:单一的IoU阈值;
3)Figure 3(c)实际上级联结构不典型,只是ensemble了不同的阈值来进行分类,然后融合结果进行推理,并没有同时进行BBox reg,缺点也明显:训练依然采用单一的IoU阈值且H1、H2、H3 share 同一个regressor;
4)Figure 3(d)与two-stage的Faster R-CNN相比是采用了3个不同stages的级联结构做cls_score(C)和BBox(B),最开始的RPN,加上H1、H2、H3每个stage检测器使用递增的IoU阈值(0.5/0.6/0.7),即Cascade R-CNN
所以,近几年来研究的几个典型multi-stage结构,只有Figure 3(b)的Iterative BBox和我们的Cascade R-CNN结构类似。但是,Cascade R-CNN对Iterative BBox的如下几个问题做了改进:
-
每个stage的单一IoU阈值0.5,是无法对所有proposal取得良好效果的
-
每个stage的detector过程会改变样本的分布,这时再使用完全相同的级联结构,训练效果不会好
训练Detector过程能改变样本的分布,所以不同stages之间应采用不同的级联结构,那么分布情况具体是怎么变化的呢?使用完全相同的级联结构具体是怎样影响到训练的效果的?下图2和图4是作者研究的结果:
其中:Figure 2 上面3张图是样本位置偏移量随3-stage的分布情况的统计量 ,Figure 2 下面3张图是样本尺寸偏差量随3-stage的分布情况的统计量,计算公式为,
Figure 2 中每个BBox样本4个值,多个BBox的偏移量和缩放量的值不同一起组成4个向量。图中的红点是outliers-离群值,离群值就是说,基于统计判断的方法,分析的与其他数值相比差异较大的那部分测定值,而不是直接根据阈值u的大小关系界定的正负样本点,所以2nd stage和3rd stage有一个先重采样再基于统计剔除离群值的过程,进一步保证了proposals样本的质量,此外从1st-2nd-3rd这些偏移量或偏差量越来越集中的分布变化来看,确实结合设定递增的IoU阈值是越来越match的。
1)Figure 2 从左到右3个stages的图中,横轴分别代表x方向偏移量(上)、w宽度偏差量(下),纵轴分别代表y方向偏移量(上)、h高度偏差量(下);
3)Figure 4 比较直观地反映了,stages从1~3,样本proposals在各IoU区段上的分布变化,以及各IoU区段样本proposals的数量情况,1st stage大于0.5的,到2nd stage大于0.6的,到3rd stage大于0.7的,可以发现各stage的proposal的样本数量确实没有特别大的改变,甚至还有稍许提升。
所以,总结起来,
-
cascaded regression不断改变了proposal的分布,单一IoU阈值难以对所有样本生效,考虑通过调整IoU阈值的方式做重采样和剔除离群值,保证样本质量
-
cascaded重采样后的每个检测器,都对重采样后的样本是最优的,没有mismatch问题
**注:**由于这些偏移量或偏差量在训练调整的过程中取值较小,作者依照均值与标准差情况对其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如:$\delta^‘_x = (\delta_x - \mu_x)/\sigma_x $
,反应在了Figure 2的图例中。
$ f(x, {\bf b}) = f_T \circ f_{T-1} \circ \cdot \cdot \cdot \circ f_1(x, {\bf b}),$
(T代表cascade stages的总体数量,很明显的特征:t-stage的样本分布取决于前一次(t-1)-stage,也就是用前一个stage的BBox输出去训练下一个stage的BBox,是个类似于递归的过程,x代表某单个样本BBox,b是该BBox regression过程中的参数)
每个t-stage,都有R-CNN Detection的实现,包括 classifier_ht 和 regressor_ft,Loss函数情况如下:
其中,$ {\bf b}^t = f_{t-1}(x^{t-1}, {\bf b}^{t-1}) $
;g是对象xt所对应的ground truth;λ是折衷系数用来区别背景类;yt是对象xt所在proposal被确定为正样本后的类别标签,其取值情况参考:
$$ y = \begin{cases} g_y, \ IoU(x, g) >= u \ \ 0, \ otherwise \end{cases} $$ **注:**虽然stage by stage地jointly训练detectors,检测质量也逐步提高,但是不可避免地每个stage有独立的全连接层参数需要计算和更新,增加了计算量。
Cascade思路是建立在R-CNN基本网络结构基础之上,所以作者选取了目前检测效果较好的3种R-CNN的改进检测模型作为cascade实施的baseline detectors,分别为:
Faster-RCNN_VGG-Net 、R-FCN_ResNet、 FPN_ResNet
框架:Caffe
训练方式:End-to-end
1)Faster-RCNN
learning rate | learning rate decay | iterations | N images per iterations | N RoIs per image | tricks | |
---|---|---|---|---|---|---|
0.002 | 60k、90k a factor of 10 | 100k | 4 | 128 | prune less important connections |
2)R-FCN
learning rate | learning rate decay | iterations | N images per iterations | N RoIs per image | trick | |
---|---|---|---|---|---|---|
0.003 | 160k、240k a factor of 10 | 280k | 1 | 256 | Online hard negative mining was not used |
3)FPN
learning rate | learning rate decay | iterations | N images per iterations | N RoIs per image | tricks | |
---|---|---|---|---|---|---|
0.005 | 0.005-120k & 0.0005-the next 60k | 180k | 4 | 256 | ROIAlign used for baseline and be denoted as FPN+ |
接下来的试验情况,都是以上述这些baseline detectors为基础,从Quality Mismatch、Ablation Experiments 2个对比实验对Cascade进行实现,以及Comparison with Figure 3(b)and Figure 3(c)和 Comparison with the state-of-the-art的实验情况。
之前提到的Quality涉及到proposal和detector两个方面。Figure 5(a)到Figure 5(b)的3条实线是在proposal set 中人工添加了ground truth BBox的结果,相当于提高了proposal quality。Figure 5 到 Figure 6 是某个baseline的individually training和实现了Cascade jointly training的区别。
**注:**Figure 5中的两条虚线,是将原始u=0.6、u=0.7的检测proposals样本替换为了Cascade RCNN的高质量样本之后的performance,所以AP均是有提升的。
1)人工添加了ground truth BBox,提高了proposal quality之后,对{0.5,0.6,0.7}所有detectors的AP表现都有提升作用,其中u=0.7的detector提升最为显著;
2)u=0.5的detector不适用于高精度检测,只是对低质量的proposals比较鲁棒;想要获取高精度的检测结果,需要testing proposal quality和detector quality更加接近和match;
3)Figure 6 的实验跟 1)的结果类似:随着cascade更加deeper的stage和更高的proposal quality,每个detector都会有更好的AP表现,其中u=0.7的detector提升最为显著;
4)Figure 5 到 Figure 6 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相同的样本proposals,Cascade jointly training比individually training在任何IoU阈值区段上的检测效果都要更好。(人工添加了ground truth BBox的实验结果一般实际检测中难碰到,这里不考虑)
ablation experiments这里翻译为对比实验,主要是为了研究模型中所提出的一些结构是否有效而设计的实验,反映在取消或添加一些模块后的性能影响。这里从cascade3个stages的stage-wise、IoU阈值、Regression Statistics以及n-stage的stages的数量几个方面做了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baseline采用的是FPN+)。
1)Table 2 中,越是later的stage,其综合的performance一般就越好,同时,多个stages的classifiers做ensemble,能让综合AP进一步提高;
2)Table 3 中,第一行到第二行、第三行到第四行,控制stat不变,进一步说明了根据相关样本的分布变化,做stages的IoU阈值调整提升的重要性;
3)Table 3 中,第一行到第三行、第二行到第四行,控制IoU的设置情况不变,说明了在2nd stage和3rd stage剔除离散值之后再做偏移量和偏差量的statitics的重要性;
4)Table 4 中,three-stage的cascade结构检测效果是最好的,新增一个u=0.75的4th-stage,综合AP有些许下降,但是在高IoU>90%的阈值条件下的效果还是不错。
**注:**这里AP50、AP60...是不同IoU阈值条件下的精度情况,IoU↑代表使用递增的IoU阈值,stat代表剔除离散值的统计行为。
* Iterative BBox*和 Intergral Loss 的结构在没有级联结构,3个classifiers虽然采用不同的IoU阈值,但是share同一个regressor,所以作者这里拿Cascade R-CNN分别跟 Iterative BBox 的Localization&AP、Intergral Loss 的AP情况做了比较(baseline采用的是FPN+)。
1)Figure 7(a)中,Iterative BBox regressor随着更加deeper的stage(iterations),其localization performance是越来越差的,这与Cascade的regressor的表现正好相反;
2)Figure 7(b)中,Intergral Loss 中间的u=0.6的classifier,AP效果是最好的,u=0.7的classifier效果最差,同时,classifiers ensemble之后也不见效果有提升;
3)Table1 中,所有的IoU阈值水平上,Cascade均比Iterative BBox和Intergral Loss的performance要好,而且越高的IoU阈值AP提升地就越显著。
注:baseline采用的是FPN+,并对参数情况做了如下修改,
learning rate | learning rate decay | iterations | N images per iterations | N RoIs per image | tricks | |
---|---|---|---|---|---|---|
0.005 | 160k、240k a factor of 10 | 280k | 4 | 512 | ROIAlign used for baseline and be denoted as FPN+ |
1、baseline detectors 外部比较
2、baseline detectors 内部比较
**注:**虽然parameters的数量跟stages的数量是正相关关系,而且每个stage都涉及到全连接层参数的更新,但是stage的计算成本相比之前的RPN网络来说还是小巫见大巫,所以检测速度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如上图使用和不使用cascade的train speed和test speed并没有太大差别。
1、Prune less important connections
注:跟dropout类似,但比dropout更加粗暴,就是说某个权重被裁剪后,与其相连的前一层或者后一层的所有连接也自动失效了。如何判断哪些connections重要或不重要?通过设置一个threshold(相关于这一层权重的标准差),小于该阈值的low-weight的connection就是不重要需要被修剪掉的,和dropout相比,它是在激活函数之前进行的随机去连接,都是一种神经网络的压缩。
2、Online hard negative mining was not used
首先是negative,即负样本,其次是hard,说明是困难样本,也就是说在对负样本分类时候,loss比较大的那些样本,也可以说是本来不是目标类别被模型误判断为了目标类别而且loss比较大的这部分样本。为什么这么做我理解涉及到coco数据集里正负样本的比例算是比较正常,所以不需要采用困难负样本挖掘对较多的困难负样本进行挑选。
3、ROIAlign used for baseline and be denoted as FPN+
注:FPN好理解,就是利用不同层的特征图进行不同尺寸的目标预测(一般2倍上采样加1×1卷积改变channels做特征融合),FPN+就是把predict预测的ROI pooling layer替换为了ROIAligin(用双线性内插来替换两次量化操作,保留空间位置的精度),FPN+结合了cascade之后的理解就是相对proposals set来说把FPN当作一个检测网络的整体,3-stage就是proposals3次递归进入该网络做detection的过程,每次的proposals都是Cascade RCNN处理后,分布发生变化的更高质量样本。
我司正招聘文本挖掘、计算机视觉等相关人员,欢迎加入我们;也欢迎与我们在线沟通任何关于数据挖掘理论和应用的问题;
在长沙的朋友也可以线下交流, 坐标: 长沙市高新区麓谷新长海中心 B1栋8A楼09室
公司网址:http://www.embracesource.com/
Email: [email protected] 或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