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瓦特之前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科技的进步大抵遵循这样一个过程:人们从劳动中获得经验,根据经验改进工具,进行发明改造,再根据发明创造提炼出技术,最后从技术里总结出科学的原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通常要走很多弯路,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在瓦特之前,笨重低效率的纽科门蒸汽机已经使用了50年,只能在特定的场景下使用。瓦特为了对旧时的蒸汽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他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力学、化学和热力学,做了很多实验,并且仔细计算过热能转化成机械能效率的问题,然后才动手改造蒸汽机。
牛顿最直接的贡献,在于他用简单而优美的数学公式破解了自然之谜。牛顿在他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用几个简明的公式(力学第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破解了宇宙之万物运动的规律,用微积分的概念把数学从静止的变量拓展为连续变化的函数。
在牛顿之后,人们利用牛顿的力学原理发明和改造了各种机械,瓦特的蒸汽机不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后人这样评价这两位英国的杰出人物:牛顿找到了开启工业革命大门的钥匙,而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 效率优先
- 同构的树状结构
- 人性化管理
- 可预测性
提高生产效率的两种方法:优化流程、标准化管理。
流水生产线是机械思维在生产和管理上最具代表性的产物,带来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效率。生产流水线的出现,也让工厂编程了一个大机器,而工人则变成了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在整个工厂里,除了工厂主和主要的工程师知道产品的全貌,生产线上的工人只知道自己所做的那一点东西,对整个产品一无所知。
今天,在IT企业中依然有泰勒管理的影子。比如在软件工程中,传统的方法是由个别架构师先做设计,然后一级级向下做详细设计,最后由程序员编写程序,还有专门的测试人员进行测试。除了做上层整体设计的对产品整体有一定的了解外,其他人只负责写功能定义得非常清楚的程序模块。这样的程序员有一个形象的称呼“码农”。
资方善待工人,工人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作为回报,雇主则必须对工人进行物质刺激,包括发放奖金和福利。——“积极性加刺激性” 人性化管理,并没有解决一个矛盾,即经营的利润本身是一个总量有限的大饼,资方拿得多了,劳方就拿的少,反之亦然,也成为“零和博弈”。
机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发现了普遍规律后只要将其应用到具体场景便一定能够预知结果。比如,蒸汽机车烧掉若干吨煤,一定能够跑出100公里。把汽车零部件放到生产线上的各个起始点,几天后一定能够在生产线的终点造出一辆汽车,这些事实与运用牛顿力学原理预测一千年后的日月星辰没有本质的差别。
工业时代下企业的管理结构是严格树状的,上下级之间是一种明确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上级给下级分配任务,下级完成任务以获得上级的奖励。这样的树状结构符合机械论里那种凡事可预知的思维方式。
在工业时代的公司里,每个员工和中层管理者能发挥多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上级给予他多少资源,而非他能够直接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多少贡献。各级员工职位的升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的意见,下属不可避免地对上级唯命是从,甚至讨好上级。
在工业社会里,劳资双方的利益很难调和,因为在根本上他们是在玩一个零和游戏。
摘自《硅谷之谜》,吴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