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ed58fcb3ccf36ee0c9a81d30adbd9d37152cd867 Mon Sep 17 00:00:00 2001 From: theagora Date: Thu, 9 Feb 2023 12:35:48 +0000 Subject: [PATCH] 0x19 Add _columns posts, Feb.09 --- .../2022-12-09-color-of-the-a4-revolution.md | 96 ++++++ ...2022-12-10-as-a-woman-i-have-no-country.md | 99 ++++++ ...12-15-after-arrest-in-the-a4-revolution.md | 149 +++++++++ .../_columns/2023-01-21-walks-in-hong-kong.md | 312 ++++++++++++++++++ 4 files changed, 656 insertions(+) create mode 100644 _collections/_columns/2022-12-09-color-of-the-a4-revolution.md create mode 100644 _collections/_columns/2022-12-10-as-a-woman-i-have-no-country.md create mode 100644 _collections/_columns/2022-12-15-after-arrest-in-the-a4-revolution.md create mode 100644 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1-21-walks-in-hong-kong.md diff --git a/_collections/_columns/2022-12-09-color-of-the-a4-revolution.md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2-12-09-color-of-the-a4-revolution.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73a57439 --- /dev/null +++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2-12-09-color-of-the-a4-revolution.md @@ -0,0 +1,96 @@ +--- +layout: post +title : "“白纸革命”的颜色" +author: "贾素之" +date : 2022-12-09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nJfTYIg.jpg +#image_caption: "" +description: "" +--- + +有一则关于大象的寓言故事。马戏团养了一头小象,拴在木桩上,让它无法挣脱,后来小象长大了,有力量拔起木桩,但它却从没想过要逃跑,小小的木栓困住了大象。 + + + +2022年中国为执行清零政策进行的大规模封控,像极了这个寓言:只需要几个社区工作人员和保安,就能把几万人封锁在家里。直到11月底,抗议封控的声浪才出现在不同城市,并迅速互相传染,引发了短暂但汹涌的上街抗议行动,大象终于意识到自己有力量冲破牢笼。 + + +### 举白纸之前,拒绝配合和理解的普通人 + +> 清零政策三年,中国社会几乎复制了奥斯维辛的权力结构,被管控的人和管控者(大白)在脸谱上清楚对立,在权力关系上也清楚对立。当封控成为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紧急状态,声讨大白、为难基层也成为普通人反抗的第一步。 + +在上海的抗议者走上乌鲁木齐中路之前,反对封控的情绪就已经在中国各地涌动了。11月24日,重庆一个被称为“超人哥”的男人在小区门口抗议封控,他高声演讲:“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不自由和穷,我们现在全占了。我们现在还在为一个小感冒而折腾。市政府错了,就只能一直错下去,不然就必须有人负责。”视频显示,超人哥被警察拖走,又被现场的居民救回。这则视频在微信、微博和短视频平台广为流传,人们支持他的演讲,把他看作英雄,也为居民保护他的行为而感动。 + +值得留意的是,超人哥起的调子很高,他在小区门口喊“不自由,毋宁死”,引用诸葛亮的故事,批评政府不愿意承认错误,但群众基础却很坚实——无论是举着手机围着他的邻居叔叔阿姨,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评论,人们都欢迎这种语言。有网民把重庆人冲破封控的举动和“川军”图腾联系起来,说有“川军”在中国就不会亡,自由和爱国难得彼此结合。 + +这让它区别于11月中旬广州城中村抗议封控的骚乱。广州这场冲突引发的舆论,首先是本地人对城中村服装产业链从业者(主要是湖北人社群)的责难。相关的说法了无新意,无非是指责湖北人不遵守防疫政策到处乱窜,湖北人懒惰、贪婪、撒泼。广州本地人和政府站在一起,把对封控的反抗看作清零失败的根源,这种本土心态在11月17日“反绑维纳斯”事件中膨胀到底,两名外地女性在广州一个封控区域被一个男人暴力绑住双手,而主流舆论几乎都在谴责这两名“冲卡”的女性,认为她们“伤害了广州”,胡锡进甚至评论表示私刑的目的是“扭送派出所”,是合理的手段。 + +在11月11日放松防疫政策的“二十条”出台之后,同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股潮流。广州城中村骚乱延续的是动态清零的旧叙事,是2020年初官媒带头指责留学生“千里投毒”,三年间大量网暴、刑拘阳性确诊者的回声,抗争的人被认为是清零政策要解决的麻烦。重庆超人哥引发的共鸣则刚好相反,拒不配合的姿态和陈义甚高的“市政府错了”,都是饱受封控之苦的人所需要的武器。同样的反抗之举,究竟是不配合防疫的害群之马,还是“为众人抱薪者”的英雄,代表着清零政策三年之际中国社会对防疫进路的不同想象。 + +和重庆超人哥在小区门口的演讲同一天,北京多个小区的业主也发起自救联署,支持阳性居民居家隔离,并表示如果阳性居民“遭遇各种形式的强迫,邻居们也愿意挺身而出,维护他正当合法的权利”。清零三年之间,这样的案例屈指可数,更多的是要求转运阳性邻居和拒绝方舱回来的邻居进入小区。同样的居家隔离倡议在今年3月份上海一些小区也有出现,但上海的居家尝试最终被封城意志碾碎了。 + +事实上,公众对核酸企业的不信任是这一轮自救和抗议能形成联盟的重要原因。延续这几年骂资本不骂权力的潮流,核酸企业在最近几个月成为众矢之的,坊间许多人普遍相信这些企业牟取暴利,靠造假和故意传播病毒使得清零失败,即是所谓“龙王卖伞”。尽管根据报道,核酸企业被政府拖欠了大量的账款,处境也并不好,但阴谋论比起科学更有力地团结了公众,让要求转运邻居的共识有机会转变为保护邻居。 + +仍然是11月24日,新疆乌鲁木齐吉祥苑小区造成10人死亡的火灾进入公众视野,可见的民间声音普遍认为是封控导致了这一悲剧。控诉防疫对日常生活的挤占再次形成公众意见。历次封城中,消防通道被封堵、急救通道被封堵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但从来没有引起官方的反省,也很少演变成集体抗议。11月25日晚上,乌鲁木齐多个小区的居民上街抗议封控,声势浩大。同时,在北京也有多个小区的居民出面反对封控。当天晚上,乌鲁木齐、北京、重庆等地的反封控视频传遍了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配合乌鲁木齐民众打出的五星红旗,一夜之间四处是反抗的烽烟。 + +11月26日,社交媒体开始大量传播对抗封控的经验和话术。有新疆居民拒绝做核酸的视频、有市民在电话中质问相关部门的封控决定是否违反“二十条”和“九不准”的视频,有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向警察普法表示居委会没有权力封小区的视频,有警察表示物业如果限制居民人身自由他们会执法的视频,有面对执法警察上门如何应对的SOP指引。同一天,乌鲁木齐宣布社会面清零,北京大量被封控的小区也几乎都被居民自主解封,人们开始意识到“反抗有用”。 + +尽管官方对“二十条”的解读十分谨慎,在石家庄“试点”浪花后,又抛出含糊其辞的“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码”,导致很多城市又实行了严厉的封控措施,但“二十条”给了不满封控的公众一个讲法律的机会。民间突然掀起学法普法的风潮,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试图解除自己小区门口的封闭铁皮。这和清零政策施行初期对“大白”大唱“温暖了四季”的感恩和配合风潮是截然相反的,人们通过诘难基层人员,要求防疫人员给足文件、走足程序,通过不理解不配合来突破法律基础本就薄弱的强制封控。 + +清零政策三年,中国社会几乎复制了奥斯维辛的权力结构,被管控的人和管控者(大白)在脸谱上清楚对立,在权力关系上也清楚对立。化身为“大白”的志愿者在社交媒体上早已声名狼藉,而当封控成为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紧急状态时,声讨大白、为难基层也成为普通人反抗的第一步。尤其是11月26日,一则视频显示北京天通苑社区的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商讨如何对付不听话的居民,“找个黑地儿拘他三天”“他的软肋是儿子”“咱们把这帽子往寻衅滋事上靠”,更助推了民间对管控者的厌恶和愤怒情绪。 + +尤为唏嘘的是,正如许多评论者提到的,被官方写入胜利成绩单、同时让普通人难以忍受的“大规模转运”和集中隔离,实际上正是新疆维吾尔人早就在经历的苦难。而最终打破清零僵局的,又宿命般地回到乌鲁木齐的一场大火。 + + +### 假的境外势力和真的境内势力 + +“境外势力”论是保守者的舒适圈,安抚的是作为中国社会底色的一大圈人,他们恐惧一切对体制的挑战。但对抗争者而言,这是会激怒他们的无效回击。 + +11月26日,从南京传媒学院一名举起白纸表达抗议的女生开始,数十所高校(最终端传媒统计了162所大学)陆续出现学生在校内抗议或悼念,有人举白纸,有人举着写有悼念乌鲁木齐逝者字样的纸张,也有人用涂鸦或行为艺术表达不满。借由社交媒体传播,因清零政策而一直被封在学校或在家上网课的大学生,第一次以行动者和反抗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当晚,上海的年轻市民走上乌鲁木齐中路悼念,并喊出四通桥口号,以及“共产党下台”“习近平下台”的口号。第二天晚上,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城市也都出现了规模不同的街头抗议浪潮。 + +数十年销声匿迹的街头社会运动,在以防疫之名而实现了数字监控系统飞跃的中国社会突然出现,不仅当局始料未及,政治异见群体也普遍感到诧异。经历过香港反修例运动之后,对集会、游行视听语言过敏的中国社会,很快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 +首先广为流传的是一篇11月27日的文章《现场有坏人》,这篇文章来自一个专注于写夜店文学的公众号,他声称自己11月26日在上海乌鲁木齐路现场悼念,但后来“活动就变味了”,有很多“网红”在警察站成的人墙前摆拍出“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的那类照片,他还觉得后来有不好的人混了进来,他听到“蹩脚的粤语”“奇怪的口号”。这篇以理性口吻自居的文章被大量转发,成为保守者的出气孔。很快,反击的文章也出现了,一篇题为《现场也许有坏人,但理中客可能不算人》的文章写道:更要小心那些不相信人民有“不被裹挟的自主力量”、不需要“境外势力”照样有自我发声意识的人,他们才是站在人民对立面的人。 + +事实上,正如那个周末的抗议行动没有被官媒哪怕以批评的角度着墨,有关“坏人”的对决是一场注定无法在大陆网络上展开的讨论。最善意地推测,《现场有坏人》的作者在乌鲁木齐中路听到“共产党下台”的口号而大惊失色,并据此断定这是“坏人”搞的鬼。喊什么口号,摆什么诉求,如何团结不同阵营的人,现场的人群中势必也有不同观点,这是社会运动中必然有的分歧,但在不承认示威存在的国度,没有机会摆上台面辩论。 + +因此,同样没有被好好展开的是,举起白纸、走上街头的学生和市民在清零三年间积累的种种情绪。“境外势力”论是保守者的舒适圈,安抚的是作为中国社会底色的一大圈人,他们恐惧一切对体制的挑战。但对抗争者而言,这是会激怒他们的无效回击。一名高校学生在纸板上写道,“大巴车翻车的是我,生病拒诊的是我,徒步百里的是我,崩溃跳楼的是我,火灾被困的是我。如果这些不是我,那么接下来就是我。”这些都是纯粹的“境内”经验,它们如何生产出独属于“境内”的痛苦情感,这个问题不是“境外势力”能解答的,需要被展开、被看见、被回应,不幸的是“境内”的惯用手法是把不同声音折叠起来。 + +回看中国这几年的民族主义浪潮,从香港反修例运动,到疫情初期的大国自信,到战狼外交,到新疆棉事件及其后的多次国货运动,再到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到佩洛西访问台湾,普遍都能看到整个社会对国家的强烈体认。这些最早也不过2019年才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正是在这股民族主义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很多人从建党100年的献礼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汲取进步力量,如果仔细探究,上街的人中必定有许多自认热血爱国或痛骂过香港反修例运动示威者的青年。民族主义叙事实在无力回应他们的情感。 + +所以越来越忠诚的红三代写手兔主席,在批评香港反修例运动时尚且试图对香港社会结构作出持平的分析,这次也干脆搬出境外势力论。他以脑筋急转弯般的智慧写道:“那么海外反华势力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呢?其实是中国基于新的情势无限期地进行 ‘动态清零’。”这是一个需要几次转弯的论述:境外势力希望中国永久清零,所以支持学生和市民抗议封控并喊出政治化的口号,这样中国政府就会应激而继续清零、永久封控。兔主席的分析并不被他的读者买账,有人说“境外势力让新疆关了三个月了,真牛逼”,有人说“境外的不可怕,可怕的是内部腐烂”。 + +功力比兔主席更不如的猎巫博主和民族主义博主,则仍然在用旧方法应对新情况。比如搬出一些虚虚实实没有视频为证的场景,说现场有“港普”(香港口音普通话),说香港人唱“团结就是力量”对不上口型,说“讲普通话戴黑口罩穿黑衣服点白蜡烛唱国际歌”就不是成都人。比如散播有人收钱举牌的消息,并列出详细到不可思议的不同城市价目表,还创造出一些类似收钱示威还被“中间商赚差价”的段子,以在社交媒体上羞辱抗争者,壮大己方声势。但回音寥寥。 + +问题仍然是,这不是一场民族主义叙事的抗争运动。尽管有“共产党下台”的口号出现,但它得到的呼应并不多,得到最多回应的是四通桥口号中那句“不要核酸要自由”(原为“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在很多抗争现场被修改了)。这不是在政治光谱上能准确定位的一场运动,旧的斗争经验无法直接挪用来理解它,反对核酸是反对极权吗,争取自由是争取1989年的大学生理解的自由吗?也许更应该把这场运动理解为在争取“生活”,反对的是挤占“生活”,正如对消防通道和急救通道的挤占。 + +针对香港、台湾和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动员能广泛起效,在于这种基于民族主义的敌我之争中,参与者能稳妥地处在“我”方。针对新疆维吾尔人的残酷镇压,甚至对模范少数民族蒙古族的语言镇压,也得不到汉人主导的舆论的同情,也在于它的种族主义色彩,汉人从中没有损失。但以封控为基础的清零运动的“敌我”划分是令人困惑的,或者说是令亲近体制的人也感到不安的。 + +它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新的种族主义,人人都可能成为阳性(在中国民间被称为“羊”)而遭遇非人待遇。或者是变相的种姓制度,正如前文所讲的奥斯维辛权力结构,大部分人是被管控者,权力归于管控者。因此,“境外势力”论确实没有吸引力,即便你是一个完美中国人,你也可能被封在家里和关进方舱。甚至,你越是一个完美中国人,你越应该放弃生活,支持自己被封控起来。所以乌鲁木齐的大火才前所未有地让人们团结起来,新疆封控100多天才引发那么多同情(在教育营的时间没有人会关心),因为在防疫的大棋盘中,他们是同一种颜色的棋子。 + +可以说,这场运动出现的政治色彩和口号,完全来自它反对的对象——越来越政治化的防疫,把所有人的生活都裹挟进高度的政治化之中,这让准备夺回生活的抗争者,无法不瞄准政治。道理如此简单,既然这一切胜利都是政治领袖“亲自指挥”的结果,那人民的痛苦和不满又能找到第二个责任人吗? + + +### 勇敢的年轻人和恐惧的权力 + +这种否认(disclaim)越来越成为中国官方的惯用修辞。否认的修辞的实质与其说是掩耳盗铃,不如说是恐惧。 + +街头抗争的景象没有持续太久,在密布的警力监控之下,11月27日之后,各个城市不再有公开抗议的人群。与此同时,陆续传闻有出现在集会现场的学生和市民被警察带走。 + +12月2日,根据《南华早报》报道,习近平前一天告诉欧洲理事会主席Charles Michel,抗议中国严格的防疫措施的人“主要是学生”,他们在三年的大流行之后“感到沮丧”。来自最高领袖令人意外的亲口承认,几乎否定了兔主席等人的“境外势力”论。同样在12月2日,重庆、广州、深圳等城市放松了防疫措施,许多场合取消了查验核酸的要求。12月7日,国务院发布防疫“新十条”,大幅回撤了对健康码、核酸证明的要求,也首次允许阳性感染者居家隔离,中国在实际上“放开”了防疫。在官方会议文件中,“动态清零”也几乎难觅踪迹。 + +从12月2日至今,社交媒体上不断有人表态“感谢那些勇敢的年轻人”,人们相信是年轻人的抗争迫使清零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也有人持续呼吁关注仍然被捕的学生,呼吁“放人”。还有人呼吁关注今年8月在北京核酸亭涂“三年了 我已经麻木了”的艺术家张东辉,他疑似被控诉寻衅滋事罪。几乎和平反一样,又有人关注今年11月被判刑4年的两名货车司机,他们的罪名是造成183人被感染。有人认为应该重审这个案子。 + +还有相当多的人注意到在这场抗争中女性走得更前、更勇敢、更有创造力的事实。一个网民说:“科学归因,在公民教育稀缺的大环境中,是过去几年本土化的MeToo运动让她们意识到可以勇敢,而且必须勇敢。”他说,这不是性别刻板印象,毕竟“从中央到地方,一直把性别看作维稳议题的决策者可没有这样的刻板印象”。 + +在抗争发生的那两天中,一张疑似官方宣传部门的工作信息截图显示,宣传官员在派发几篇微信文章试图改变舆论风向。其中一篇题为《今天的中国,绝对不是“五四运动”时的中国》。这篇文章肯定年轻人“勇于表达自己,有强烈的、朴素的正义感,也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又表示西方国家会利用年轻人的“勇敢”来搞乱中国,接着历数中国的种种成功之处,表示今天的中国绝不是“五四运动”时的中国。 + +这种否认(disclaim)越来越成为中国官方的惯用修辞。“放开”的清零政策会让中国社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着陆不得而知,但官方的口径坚持这“不是”放开或躺平。同样,在经济层面要推动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也“不是”计划经济。至于中国的年轻人,要记住中国“不是”100年前的中国。 + +这是虚弱的表达,是无法直面自己脆弱的本质。否认的修辞的实质与其说是掩耳盗铃,不如说是恐惧。 + +基本取消核酸、阳性居家隔离如果不是官方一直攻击的“放开”和“躺平”,又能是什么?如果是“放开”,那清零政策(至少2022年以来的清零政策)的合法性就失去了,这是否认“放开”的恐惧。今天的中国不是“五四运动”时的中国,如果是呢?如果年轻学生越来越多从《觉醒年代》中找到共鸣,并把今天的中国看作需要革命的中国,阻止革命的合法性也失去了,这是否认“五四”的恐惧。 + +早该转轨而硬撑了两三年的清零政策,是依靠剥夺无数人的权利、摧毁法治、破坏社会团结的方式贯彻到底的。如今政策破产,人们不仅要平反几桩冤假错案,迟早还会清算造成这一切的制度的合法性根源。这是抗争给权力带来的最大恐惧。 + +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_collections/_columns/2022-12-10-as-a-woman-i-have-no-country.md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2-12-10-as-a-woman-i-have-no-country.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91a5ddbd --- /dev/null +++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2-12-10-as-a-woman-i-have-no-country.md @@ -0,0 +1,99 @@ +--- +layout: post +title : "“女人没有国家”" +author: "越真" +date : 2022-12-10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C6RTEus.jpg +image_caption: "「这些人发出了声音,然后呢?」" +description: "伊朗女性运动与国家概念:一种新的国际秩序形成了吗?" +--- + +伊朗抵制极权统治的性别运动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伊朗的女性运动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世界范围内的女性赋权和女性主义发展,以性别运动这种形式撼动极权,是过往无法想象的。 + + + +伊朗女性的无畏感染了全世界珍视平等和自由的人,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民主运动增添了独有的女性色彩,更展现了女性在政治参与时所表现出的创新性、勇敢和强大。一些人开始期待:是否伊朗的女性主义运动可以作为一个先例,使女性运动最终超越民族国家的叙事,并且成为人类自由抗争的新开端? + +诚然,这次运动很大程度上为世界范围内的女性运动或受压迫者赋权,一种更广泛的连结和身份认同概念也正在建立,但我认为,这场运动对于超越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关系秩序而言,仍有一定的距离。且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能超越这种叙事——因为超越本身不是难事,更困难的是超越原有的体系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建立一个新局面。 + +这篇文章将从伊朗的女性主义革命、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国际政治体系和女权主义者的政治参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 +![image1](https://i.imgur.com/W0ci7vK.jpg) +▲ 2022年9月23日,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有民众手持蜡烛,悼念被道德警察拘捕后死于拘留所的伊朗女生玛沙·阿米尼(Mahsa Amini)。 + + +### Mahsa Amini 示威是否只是一场女性运动? + +厌女的极权社会是无法绕过极权只谈性别的,对性别秩序的撼动必须通过对独裁体制的撼动来实现,达不到这一点,就无从谈更加深远和长久的性别抗争。 + +我们在分析这场运动的时候,要注重伊朗本身的政治语境。伊朗的极权统治由来以久,且在Mahsa Amini 示威之前,不是没有人进行过反抗。例如在2009年,因反对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的连任和政治腐败,伊朗曾爆发绿色革命;2017、2019年伊朗也都曾爆发示威游行,抗议经济下行和专制统治。这些运动都受到了当局的严厉镇压。 + +由于极度的厌女,这些年伊朗政府对女性的骚扰和控制更是不计其数。相较于其他群体,女性承受着来自政治、宗教和性别暴力等多方面的压榨:例如女性无法享有穿衣自由,仅仅因为不规范佩戴头巾就会被处罚;女性骑自行车被认为是有伤风化等。但这些在我们看来荒谬可笑的要求,恰好就是伊朗女性每天都要面对的现状。与一些极权政府一样,伊朗政府通过剥夺和渗透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式来羞辱人民的尊严。这些偏执的独裁者们认为,只有将权力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建立起一个政权的绝对统治;只有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控制,才能显示出人民对独裁者的服从;而只有这种服从到位,才能满足独裁者膨胀但又充满恐惧的自我。 + +但在伊朗社会中其实一直存在女性主义的觉醒和发展。多年以来女权主义者们一直在尝试从个人行动、教育普及等方面来改善女性的生存境遇,虽然这些行动并没有能让当局放松对女性的管控和限制,但它们还是成功地在伊朗社会埋下了自由的火种。如果不是女性主义的启蒙和女权主义者们的不断抗争,伊朗女性群体很难从宗教文化语境和性别秩序中觉醒出来,而即便是爆发大规模的女性运动,她们也很难获得广泛的支持。 + +但是这场运动不仅被定义为一场女性革命。虽然女权主义者们旨在挑战性别结构和根本的父权统治,但是由于伊朗的极权统治这一政治现实,这场性别运动也最终被容纳进国家范围内的泛民主运动中的一环,承担着挑战伊朗极权统治的责任。 + +或许我们可以从伊朗人在国际社会上展现的态度来进一步窥探这场运动的性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上,伊朗球队拒绝唱国歌的画面震人心魄,而看台上高举的写着“Woman, Life, Freedom”标语的伊朗国旗也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国旗与示威标语的同时出现也说明一点,即伊朗目前的示威运动仍然没有超出国家叙事。 + +女权运动并非一直与民主诉求联系在一起,一些例子表明,女权主义者们的抗争很有可能仅仅止步于获得更加平等的两性地位,却缺乏挑战原有父权政治秩序的野心。造成这一点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但伊朗的情形却不尽相同。权力的高度集中已经影响到了伊朗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伊朗不是只有女性失去自由,人们还面临着经济的困难,宗教和民族的挤压以及政治参与的受限。可以说,伊朗政府将伊朗塑造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社会,由于公民缺乏决定国家命运走向的空间,因而全体人民都要为极权政府的行为买单。近年来国际社会一直在给予伊朗经济制裁,这使得伊朗内部的经济下行严重;而极权政府在经济、文化、宗教等层面上的不作为也使得人民越来越难忍受日常的生活。 + +一些相对精明的极权统治者一直很关注权力关系中的博弈和制衡,例如利用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统治——当下放一部分可控的自由给地方时,民众的不满也多会止步于地方政府,这使之不容易威胁到中央的集权统治。另有一些极权统治者用稳定经济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统治秩序——只要人们不干预政治,极权政府便可以兑现给人民以经济上的承诺,这时若政治宣传力度得当,民主诉求便也不容易成为主流。但是对于相对无能的独裁者来说,一昧地权力集中则是把威胁自身统治合法性的风险同样提高到了难以招架的高度,再辅以经济的下行、言论的进一步控制和文化的败落,看似密不透风的统治便实则变得岌岌可危。 + +这时无论是对女性的蹂躏、对言论的审查、对公民人身自由地控制还是经济的崩溃,都只会让民众将矛头最终指向极权统治本身。越是刚性的东西实则越容易脆裂,在部分极度依附于整体,并且与之享有高度一致性的时候, 打碎部分,便也意味着打碎了整体。因为两者之间已经没有缓冲地带,也不存在拉扯和博弈的可能。当社会的一切层面都像藤蔓般紧紧地缠依附在政权这一棵强大的树干之后,无论哪个层面的崩溃,都直接冲击着那个最庞大的权力中心。 + +而伊朗的这场性别运动的演变所包含的逻辑也是如此:独裁政府是女性痛苦境遇的主要造成者,如果可以彻底推翻这样的极权统治,女性的境遇似乎自然可以得到改善。因此一开始Free Women的诉求就演变成了反独裁统治的Free Iran,它不仅仅承担了女权主义的意义,更意味着直指专政的、由多民族、阶层、性别群体参与的更加广泛的民主革命,在维护每个人的生命与自由的口号之下,更多伊朗人的诉求和主体性能被容纳进来。而反过来,对自由和平等的争取永远不可能与女性主义相悖,女性无法自由的社会永远不会是真正自由的社会,因此有人相信Free Iran即意味着Free Women。 + +Griffin认为,女性并不像伍尔夫所说的那样,“作为女人我没有国家”。伍尔夫的愿景是高远的,是向往和平与自由的。但是在实操层面,仅有这样的愿景是远远不够的。 + +然而女性能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或者说,将女性运动纳入国家叙事之下之后,女性群体的愿景能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是很难预料的。Griffin认为,女性并不像伍尔夫所说的那样,“作为女人我没有国家”。伍尔夫的愿景是高远的,是向往和平与自由的。但是在实操层面,仅有这样的愿景是远远不够的。Griffin说明,在上世纪广泛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女性为反抗殖民主义而在性别身份上让步,是为了使自身民族摆脱殖民主义的控制、国家独立之后,建立更加广泛的性别平等政策。但是很多现实的例子却表明,即使一些国家取得主权独立,女性的境遇也没有获得多大的改善。 + +因为民族、国家这些概念本身就是带有父权性质的,因而女性很有可能受到民族国家系统性的性别压榨。如上野千鹤子指出,在二战时,日本女性多承担生产或慰安的责任,这实则是对女性权益的剥夺和女性生存空间的挤压,然而这却在战时被当作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当国家主义或者民族主义的诉求与其他的身份认同相悖时,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往往会取得上风。它们把人套在一个宏大叙事的袋子里,并且号召所有人为更广大深远的目标做出牺牲。因而无论是战争时期被迫承担生产和慰安工作的女性,还是拒绝为国家统一而战的和平主义者,在国家主义的叙事之下,都有可能面临艰难与复杂的身份困境。 + +同样的情况是否会发生在伊朗,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是显然,由于宗教文化的浸染,和历史上根深蒂固的厌女观念,伊朗女性想要获得更大程度的平等和自由,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在许多民主国家例如日本、印度、韩国等,民主的实现也并未给女性的地位带来多大的提升。不过在这类国家,女性群体便可以有更多选择。例如她们可以选择在现代国家的框架之下继续通过女权运动来争取更加平等的地位,更加广阔的权利——在一些女权主义者们眼里,关注弱势群体与具体的人并不与现代国家的概念冲突,人们依旧可以在国家范围内为更广泛的平等做出努力;也同样可以抛却民族国家叙事,以更广阔的身份,如女性身份,或者人类群体的这个身份来做更加广泛的追求。 + +不过,这似乎不是当前的伊朗需要考虑的方向。厌女的极权社会是无法绕过极权只谈性别的,对性别秩序的撼动必须通过对独裁体制的撼动来实现,达不到这一点,就无从谈更加深远和长久的性别抗争。 + +![image2](https://i.imgur.com/gP7vtCR.jpg) +▲ 2022年10月1日,纽约曼哈顿有示威声援伊朗女士Mahsa Amini死于警察拘留所,一群示威者在现场拥抱并哭泣。 + + +### 伊朗的女性运动是否可以超越国家叙事? + +即便我们不将自己定义为民族主义者或国家主义者,我们的抗争也仍旧暂时无法跳出民族国家的叙事。为什么? + +极权国家的政治语境与民主国家不同,极权国家更加缺乏超越国家叙事的条件。尽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崩溃,以及绝大部分政府的低效与无能,但是目前尚没有空间建立一种新的、非主权国家或无政府主义的国际秩序。在这里我们要尤其注意的一点是,当我们分析政治事件,包括国际格局的走向时,要注意到这是一个多方共同作用的过程。既然是过程,就一定在变动。因此笔者在这里得出上述的结论,也是由于此时此地的因果作用至此,如果未来相互作用的各条件发生改变,当然也会摇动结果。 + +但这是否说明极权国家的人一定要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或国家主义者才能争取自由?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身份认同哲学的角度来看,身份认同皆是被构建起来的,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有美国人或者埃及人的认同,也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个女权主义者。人们需要在跟世界广泛的交互中发展出自己的身份认同,而且这些身份一定具有流动性。一个人当然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或自由主义者,而不成为一个国家主义者或民族主义者。这关乎内部身份认同,而且人可以秉持这样的认同进行活动。 + +但是从身份认同哲学来讲,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无论我们如何定义自己,我们的身份还是扎根于当前社会的语境。虽然国家的概念也是被发明出来的,但是当前的国际政治秩序是依据主权国家建立的,这是历史现实,也是政治历史对我们的生活世界的塑造。一个伊朗人走向世界时携带的身份首先是伊朗人,即便这个人不认同自己伊朗人的身份。她可能更愿意以一个女权主义者来定义自己,但身份认同不仅关乎于自己如何定义自己,还关乎外界如何回应她,只要她拥有伊朗护照,或长大在伊朗,她便还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伊朗人、伊朗裔群体,那么这个国家的记忆、血泪、印象和冲突便都会涌向她。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局面,那就是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以国籍来给人区分,一种更为根本和广泛的群体概念至今还没能形成,但除非有深远的观念或全球格局的转变,这种体系就仍然会留存。在这种秩序之下,只有一个国家自己的人民可以决定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对于极权国家或受极权威胁的国家——例如乌克兰来说,这更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 +或许我们可以考虑的,是在人们争来了更有自由、尊严和福祉的生活之后,弱化某国人,或者某个种族人的这种身份认同,而作为更广泛的人,为人类这个群体的福祉,以及全球环境做出更多的努力。 + +有人会说伊朗的这场革命并不只是关乎于伊朗的。例如它实则是在给全世界受独裁统治的人民赋权,给所有受欺压的女性群体赋权,也给所有渴望和珍视民主和自由的人赋权。的确,就像树叶撼动树叶一样,伊朗女性的勇敢感染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也启发、赋予我们更多的行动空间,这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受压制者们有机会广泛地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概念。但这种概念将会容纳什么,在何种程度下可以超越目前的国际政治秩序,却实则很难预测。不过我们可以思考的是,当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分享一些共同的价值,例如自由、平等、人权之后,是否可以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 +例如届时是否还需要政府,是否仍要维持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国际政治体系,就会成为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回到每个国家来说,可以思考是否在争取完自由之后要更谨慎地使用民族主义。或许我们可以考虑的,是在人们争来了更有自由、尊严和福祉的生活之后,弱化某国人,或者某个种族人的这种身份认同,而作为更广泛的人,为人类这个群体的福祉,以及全球环境做出更多的努力。在很多情况下,民族主义只会使未来的图景趋于狭隘,因为它的发明实则是在制造割裂和分离,在这种叙事之下,必须要有一个敌人被创造出来,若缺乏这种对比,对自身范围的划定也就失去意义。而在狭隘与广阔之间,我们当然应该选择后者。但这一点的实现也并不容易,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完成这种转变,也需要在避免更大规模的战争的情况下来达到这一点。 + +但也许有人也会问,民族国家体系是否是坚不可摧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国家作为一种被创造出的概念,当然也是如此。女性群体当然可以广泛联结起来超越民族国家叙事,实际上共产主义、世界无政府主义、新时代运动等,都一直在做类似的尝试,虽然他们的实践并没有能够在历史上成功,但却仍能在某些时刻成为鼓动人心的图景。但如何将理想有计划性地变成历史现实,是这些理想主义者们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方向。为了避免误解,笔者也要在这里对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体系与爱国主义做出区分。笔者的分析均建立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秩序以及历史现实之上,而不涉及到情感价值的选择。一个人在国家叙事之下追求自由,与选择爱国主义是两个层面的事。更重要的问题是,民族国家体系不难超越,难的是我们超越之后要走向哪里?是否能够行之有效的理论来作为新秩序建立的指引?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和审慎地考虑,同时也需要进行更加深刻而行之有效的哲学思考。不过,我期待有这样深远的改变可以发生,届时,也许饱受极权折磨的人们不必再阶段性地通向自由的境地,而人类之间的分裂和差异也将会更大程度地被消弭。 + +![image3](https://i.imgur.com/0P2oBaj.jpg) +▲ 2022年10月31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示威声援伊朗女性运动,抗议库尔德族女生玛沙·阿米尼(Mahsa Amini)在伊朗被道德警察逮捕、殴打后死亡。 + + +### 女性主义理论与国际政治 + +女权主义理论要求除却注重国家安全、公共领域之外,还要看到私人领域、权力结构的差异,她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质疑“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置于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但这会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人发出了声音,然后呢? +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已经对以男性气质主导的现实主义国际秩序提出了质疑,她们旨在质疑国家、主权、安全等概念。众所周知,女权主义理论要求除却注重国家安全、公共领域之外,还要看到私人领域、权力结构的差异,她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质疑“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置于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这个提议是如此的深刻,并且已经深远地影响了其他的政治哲学领域,自由主义者们也提出“关怀具体的人”的口号,我想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或者宗教活动家们也是这样想的。对于尚未实现人文启蒙的地方来说,这种口号无疑是更有力的。当大家把目光转移至“人”身上的时候,一种更广阔的、无差别的平等概念就开始形成,弱势群体,因性别、宗教、种族、文化、经济或国籍等问题饱受折磨的人也终于可以发出声音。 + +但这会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人发出了声音,然后呢?我们所追求的平等和自由是何种意义上的平等和自由,如何定义这些概念?使这些人获得平等和自由,是否一定要冲破现代国家的概念?如果要打破这种秩序,用何种方式,如果还是通过暴力和冲突,这是否又会与女性主义对和平的追求相悖?另外就是,这种使每个人站在阳光下被看到的愿景,是否一定要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一些人或许认为这是不必要的,他们期待人类能完成一种深远的内在转化,最大程度自然地放下自私、分裂、竞争、好战这些人性中的常见性质,通过一种自发自治的形式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届时,政府、国家、国界这些概念将会被消解,但实现这种理想并不容易。此外,我们也要明白“关怀人”指代的是什么,明白我们关怀的是人的哪些方面。当人们内部的诉求有所差别,我们是否要选择优先某些群体,这种优先权的决定有什么政治哲学基础?这些都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方向。 + +任何理想的实现都要稳扎于生活世界与历史现实,我们的愿景可以高远,但是理想的实现却需要很多人共同发力,需要借助观念的力量,也要结合因果、条件的互相作用,在扎根于现实语境的基础上做出行动。目前国际关系女性主义虽然已经深远地影响了全球社会政治的诸多方面,例如一些女性主义者已经在试图重新定义国家主义,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尝试。 + +女性主义理论显然已经不再仅仅止步于性别,她将性少数群体、受种族和宗教文化欺压的人、穷人、残障人士等也都纳入到了叙事之中,同样为他们争取自由。 + +女性主义理论显然已经不再仅仅止步于性别,她将性少数群体、受种族和宗教文化欺压的人、穷人、残障人士等也都纳入到了叙事之中,同样为他们争取自由。或许女性主义学者们可以考虑的,是广泛地与其他有着相似愿景的群体合作,并尝试提出进一步的行动纲领——如果只停留在质疑主流国关理论的层面却无法在行动上建立切实可行的纲领,会让我们陷入两个困境,一是我们会因无可奈何、缺乏明确的行动目标而加深痛苦;二是当我们回归到现实时,仍然发现我们无法跳脱出历史塑造的精密而又庞大的国际政治结构。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我们是被扔进世界的,而生活世界的诸多体系是由历史观念塑造的,并且持续性地被这个星球上的人塑造着。但正如本文一直想强调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接受这种现实。我们依旧可以怀揣更为终极的理想,只是这种理想的实现需要迈出更为扎实的脚步。女性主义者们已经在很多方面做出了深远的改革,而我相信未来我们还有更加广大的思考与行动空间。 + +(越真,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领域包括身份哲学) + +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_collections/_columns/2022-12-15-after-arrest-in-the-a4-revolution.md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2-12-15-after-arrest-in-the-a4-revolution.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0baed4ca --- /dev/null +++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2-12-15-after-arrest-in-the-a4-revolution.md @@ -0,0 +1,149 @@ +--- +layout: post +title : "“白纸革命”被捕后" +author: "羊艮" +date : 2022-12-15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A66KQLM.jpg +#image_caption: "" +description: "" +--- + +如今回顾,整个过程最让我应激的是小巴车上不断的被殴打,会让我记起2019年被香港警方暴力拖拽时的恐惧。但让我感到丧气和沉郁的,是出来后现实生活秩序的坍塌。一直以来我都有失眠问题,最近更常梦到被要好朋友抛弃了。因为政治立场不同,我在兼职公司被孤立,好像因此我不再立体,变得片面,变成了一个“坏人”。 + + + +最近中国大陆的防疫封控放开了,看到Twitter上很多帖子说,政策放宽要感谢那些勇敢的年轻人们,对此我持谨慎的态度。并非大家不勇敢,而是在一个最需要医学和科学的领域里,在大流行疫病的政策制定上,收紧和放宽都是依靠人心向背、集体抗议才能得来,且转变突兀,让我觉得混乱和荒诞,政策如同儿戏,好像只是政府“压不住”了。 + +与此同时,很多同伴还被羁押在警察局里,被放出的人也不断被回访。29日离开被关押的派出所之后,我先后又被网络公安、居住地辖区派出所约谈和回访,他们的问题都很类似,无非是去做什么、留了多久、为什么被拉等,我就一遍遍重复当时笔录说的内容。 + +如同一位朋友说,还有公理没有得以彰显,还有自由被围困于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栅栏之后。 + + +### 救人 + +27日中午我到乌鲁木齐中路时,带了一束花、一本左翼诗人布莱希特的诗集、一些白纸和自己写的牌子。我打算将花和诗集放在路牌下,诗集里夹着一张手写的书签:“永记屋顶之上的天空——献给所有勇敢捍卫自由与尊严的人们。”这句话不只是给火灾里的逝者,更献给前一晚被抓走、失踪的同伴。 + +我抱着花走在路上,一位警察冲过来说:“女士你花不要落地,你可以回去了。”我带着耳机,看着他说完,睬也没睬他就过马路了。我心里想,应该给他一个白眼。 + +27日到场的人明显比26日晚更多,有观望的,有看热闹的,诉求也更多元。期间我借了一位女生的充电宝,但再没遇到她。充电宝现在还被我保留着,好像提醒着我们存在过。 + +下午我和周围人一起救下两个与警方发生言语交锋的女生。白天救人不算难,那时警察不多,人群又紧密,他们试图拖人,我们就往回拉。那个场景很像不久前中国驻英大使馆门前,他们拉香港人的样子,大使馆的人是往里拉,现场警察则是要把示威者拉出人群、抓上车。 + +傍晚5点左右,警力明显变多并开始驱赶人群,警察的抓人行动也变得密集。 + +在我的观察里,警方似乎主要在抓拍照记录和喊口号的人。稍早些时,优先抓的是男性,可能白天四五个警察拖拽、暴力殴打、带走一名女性的场景很不好看,容易引发公愤。但随着天越黑,晚上7、8点开始,警察的抓捕就越无差别、越暴力。 + +我一边被警察驱赶着从五原路走到淮海中路、复兴西路,一边帮着把被警察抓住的人拉回人群,同时也留意让自己不落单。有女生跟男朋友走散了,有女生独自在现场,她们情绪很激动、失控。我拉回她们后就抱住她们说没事的、别害怕。她们则告诉我,有同伴被抓走了。 + +同时,现场也出现了警方暴力拖拽示威者到车上殴打的情况。 + +我亲眼看着两个男生被抓走,没能救下来。其中一个被抓时,4、5个警察将他按在地上,男生反抗,说“喘不过气了”,他们仍用力压制。我们当场质问:“凭什么这样抓人?”但当时的警察完全不管不顾、不讲道理,可能觉得他们抓的人都是罪犯,要动用所有力气殴打,动用最暴力的手段制裁。 + +人群之后退到了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人)铜像附近,铜像前有人放国际歌,有人摆蜡烛,有人放了代表多元和平等的彩虹旗。在聂耳生平介绍的石碑上,贴了一张手写字条:“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后来,我在分配被捕者的中转站,又遇到了贴字条的女孩。 + +那天聂耳铜像边抓了很多人,我和他的同伴一起救下了一个跟警察起冲突的外国留学生。幸好他和同伴一起,否则他可能也会被带走。 + +之后我又遇到了在放映活动中认识的朋友,当时她在跟警察理论,我怕她被带走就冲过去想要拉开她,其他一些女生见状也一起冲了过去。拉开后朋友并没有认出我,因为她很激动,她的同伴在27日凌晨被带走了,就是后来出现在很多声援放人字牌中的“小禾”。我喊朋友的名字,她才晃过神来,我们哭着抱在一起。 + +那天我还见到了第二个认识的朋友,那是我们第一次线下见面,她只说了自己的衣帽特征、拿着一束花,我们就遇到并相认了。我们合力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领事馆门口救下一个女生,但还是被警察带走了另一个男生。 + +并不是所有的救援都会成功。 + +讲好听些是“救人”,但当晚现场其实没那么体面,是很狼狈仓促地冲上去、拉回来。我们当时都不知道大巴车上的人会被带去哪,我脑中想到的是2019香港反修例运动中两个失联了的朋友,想到其他不直接认识的被带走的朋友,还有大陆的乌衣(亲身探访、声援徐州丰县铁链女的女性网友,后失联),还有其他失去联系的伙伴们,我好怕我眼前的人消失、联系不上,无论他们的诉求是什么,都不该遭到这样的对待,我们都是手无寸铁的民众,警察没有资格这样做。 + +在那个场景下我看不到任何法治的存在,只觉得无力,像当年在香港街头一样无力。我能做的很少,也不够勇敢,去抓住眼前要被带走的人,就是我当时唯一能做的事了。 + + +### 被捕 + +晚间,人群越来越稀疏,警察抓人也越容易。我听到马路对面有女声喊“救命”,四个警察拽着女生的四肢,像过年抬待宰杀的猪羊一样,硬生生往旁边的小巴车上拖。 + +我冲过马路时没意识到,那里除了被抓的女生和大量警察、便衣,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民众。我出声喝止警察时,他们也注意到了我,一人扯着我的头发,另一人抓着我的胳膊,将我拖向小巴车。 + +此前,警方在伊朗领事馆门口已抓满了两大巴车的示威者,后来都换成了依维柯(Iveco)小巴。 + +我一边挣扎,一边看到之前被抓的女生瘫坐在小车的台阶上,似乎是被殴打得太严重,上不去。然而警察们只继续推我上车,我不想踩到女生就拼命挣扎,但他们看不到也听不到,好像只要把我们推上去任务就完成了,像机器一样。他们甚至以为我要反抗,就一把按着我的脖子到车门边上,打我的头,踹后背,眼镜镜架也在那时断了,镜片碎了,眼镜整个掉在了车下面,没有带上车。 + +后来我和坐在台阶上的女生还是一起被带上了车。进去后,我们就被扇耳光、抢手机,由于手机有密码,他们就要求所有人解锁再上交手机。我不肯给,就被扇得更厉害,人都被打蒙了,整个过程又混乱又暴力,我甚至没办法质问他们凭什么这么做,我得到的就是更暴力的殴打。 + +警察抢手机的同时又让我们闭嘴,甚至不可以哭。之前台阶上的女生因为害怕一直在哭,警察就一边扇耳光、扯头发,一边让她不许哭。我说着“别打她”冲过去抱住女生,我想一是挡住她,警察就没办法继续殴打,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安抚她。但我自己的情况也很混乱,讲不出话,只能拍拍她的背说,“别害怕”。 + +看我冲过来,两个警察也一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将我和女生强制分开,又继续打我,因为我的行为在他们看来是反抗,是没有听话,不听话就要挨打。 + +我们车上有另一个男生,押上车时就被打得很严重。他人很高,头磕到了车门,当场应该是轻到中度脑震荡。因为我后来去医院检查,发现我当时被打出了轻度脑震荡,而男生比我严重得多。他头上鼓了一个肉眼可见的大包,一直在流血,不断说头很晕很痛,求警察送他去医院。警察不仅不听,甚至说着“你再多嘴”就啪一个耳光继续扇上去。 + +从上车到后来的中转站,大概1个多小时,男生始终没有被送医。开口为他说话的人,甚至递纸巾的人,都被要求闭嘴甚至被殴打。后来我和男生分到不同的地方(审问),不知道他有没有能就医治疗。 + +在小巴车上的那段时间,是我最害怕的时刻,最应激的状态。一是我不停被打,另一个是不知道车会开到哪里,车上有很多警察,他们完全可以开到荒郊野岭做点什么。那辆车上好像是完全的黑暗,无法求助任何人,命运好像完全被捏在警察手里。 + + +### 中转站 + +后来警察们不再打了,只要求我们闭嘴。我留意到车子仍开在市中心,没有上高架,也没有开到很偏远的地方去,就强迫自己平静下来,毕竟还要面对之后的审讯。 + +我们先是被运送到一个像中转站一样较大的派出所,所有被捕者都在那里被重新分配辖区。我们被要求上交手机,并将姓名、身份证号、手机电话、手机密码写在表格上,手机会被贴一个编号,并在每个人手背上写下这个数字,这是后来第二周周五去取回手机时用的。 + +接着就是上交个人物品,随身包裹会被仔细翻一次,翻过后有的人会归还,自己带去被分配的辖区派出所,有的人则会被直接扣留。大厅里管得相对松,可以小声交谈,我在那里,遇到了在铜像前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字条的女生。 + +我和她聊起之后可能会被送到哪里,以及原本的生活安排。上海近期有德莱叶(Carl Theodor Dreyer)的电影展,我好不容易才抢到票,被抓时还在想不知道还能不能去。那个女生则说知道电影展但没抢票,因为不太喜欢德莱叶。于是我们就很神奇地,坐在派出所的大厅里聊起了艺术和电影。 + +我和女生当时是岔开坐的,我旁边坐了一个男生,她旁边坐了另一个女生。男生先开口,说自己不久要参加国考(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不知还能不能参加。接着另一个女生接话说,诶我也要参加。我们就一起笑了。 + +在那样一个紧张高压的环境下,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之后命运如何,但还是聊起这些生活的琐碎和温情,那一刻,我想不只是对我,对所有参与聊天的人应该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慰。 + +在大厅里大概坐了20分钟,我们就陆陆续续按照编号被不同辖区的警察带走了。 + + +### 笔录 + +被带去各辖区派出所的路上,有的会给被捕者戴手铐,有的不会。下车后,我们被带到审讯室,不同于一般的报案室,审讯室在派出所较深入的区域,相对密闭,进出都需要刷警员工作证和人脸识别。 + +我到的时候是28日凌晨。首先是身份信息的录入,我不愿说,表示没有义务告知,他们就威胁说不说也能查出来,我便回那更没必要说了。因为其他人都很配合,所以警察就指着我的鼻子吼“别人都做了你为什么不做?” + +在传唤流程中要上交所有的随身物品,此前上交的手机也完全脱离我们可及的范围,这些都会被当作物证进行检查。同时为了防止嫌疑人自杀,我们还要把鞋带解下来,因为足够长的话是可以上吊的。接着就是录入姓名、身份证、人脸和声纹。还要进行搜身,初步是拿类似安检仪的在身上扫,第二步是去到一个房间,一丝不挂地站到仪器中拍照,仪器可以扫描身体里是否藏了东西,还会要求双手抱头蹲在地上跳两下,这样是为了检查肛门或阴道里是否藏东西。 + +录完信息后,我们被要求站在一边等待做笔录,我站的旁边就是笔录室。每个房间都有一个问询的警察和一个被捕者,大概由于人手不够,并没有达到合法的至少两名警员在场。不过好在所有审讯室的门都开着,我能看到其中一间摄像设备的灯没亮,其他几间我看不到。 + +从在小巴车上发现还在市区行驶开始,我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思考怎么面对警方问询。在笔录室旁,我听到大多数人说是微博看到的消息,有的男生说是看完世界杯后去凑热闹。我想我不能说自己是在境外社交软件上看到的,不能说自己放过花、举过白纸,不能说喊过、听过的口号,但可以说是去悼念的,滞留是因为当时警察封路了,不知道如何离开。 + +做笔录时,我报完姓名就不再多说。审讯我的警察凶狠地骂我、恐吓我,说事情可大可小,不配合可能就不只是寻衅滋事这么简单了。他们没有真的动用暴力,但会把手伸出来,制造出下一秒就要打的感觉。 + +他们不断问我,喊了什么口号、没听到各种反动言论的口号吗等,我都保持沉默。同时,他们拿笔录给我看时,我发现我明明讲的是没有跟警察发生任何言语或肢体冲突,但笔录上却是发生了。我抗议说我是单方面被殴打,他们又改写成了因为我要反抗,警察进行了合理压制,我再次表示反对。我想告诉他们,我不是可以随便欺负的。 + +做完第一次笔录后,还有第二轮、第三轮。第一遍问询比较粗糙,后面则会细致很多。第二轮和第一轮之间隔了一个晚上,期间被捕者是在玻璃房中,不可以休息,睡着会被值班的警察喊醒。 + +不过,不同辖区审讯警察的态度和流程可能区别很大,比如网络中有的网友提及没有被暴力逼供。 + + +### 玻璃房里的同伴 + +派出所里有两个玻璃房,是传唤期间的等待室,一个是男生的,一个是女生的,三面是墙,一面是全透明的玻璃,靠墙有一条长条木凳子,我们女生就坐在木凳子上,夜班看管人数少的时候,可以偷偷小声交谈。 + +通过这些交谈和后来与其他被捕朋友的交流,我推测,那天被捕的人分为两批,一批是傍晚6、7点左右抓的,第二批则是8点半至10点多。Twitter上提到的伊朗领事馆抓的那辆大巴车上的人,都算第二批。警察在车上的暴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激烈,第一批多数没有被殴打,第二批有的没有被打,有的则也是被四个警察抬走,并被踢踹。 + +大家被带走的原因也不一样。一个朋友所在的派出所中,有男生是因下午直接开车拦住了警车,冲过去时就做好了寻衅滋事7天起的准备。有人是因拿手机拍照被带走的,也有人和我一样,是因为看到其他女生被抓,出言质问警方而被带走。 + +此外,有女性被捕者分享,她被转运到中转的派出所时,曾提出要去卫生间,期间她跟看管的女警单独聊天,问对方是否其实也不愿意做这些。女警察叹气说,我们辛苦,你们也不容易,等下配合点,基本做完笔录就可以放出来了。现在看来这个女警的话可能很平常,但在当时被不断暴力对待,男警察都认为我们是收了境外势力的钱、被境外势力洗脑的情况下,有一个女性表达了相对理性的判断,还是会有安慰的感觉。 + +被放出来前,我们还需要写悔过书,类似小时候写的检讨,要写我错了,错在哪里,承诺以后再也不去了。每人都要写,写满一张A4纸的正反面。悔过书是没有任何法律规定的,但为了尽快出去,大家都写了,但其实没有什么好写的,我们就把字写得很大。 + +我们多数人是29日凌晨放出来的,实际上都超过了24小时,晚了的原因是走之前警察说要确认监控里我们每个人的行动轨迹,核对笔录。但找了3小时,只能找到一个人当天被捕的监控,即使多数人把自己的行动轨迹说得很详细,也仍然没找到,后来查到被捕画面就放人了。 + +被关的男生里有不少大学生,他们当时恳请警察不要通知学校和实习单位,但警方拒绝了。事后我了解到,有学生此前封校期间因出去取快递被记大过,因而担心警方告知学校后自己毕不了业。 + +12月2日在我取手机那天,遇到另一个也去取手机的男生,和他站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年长的女性。我原本以为是他的家长,姐姐或妈妈,但听到谈话才知道那是他公司的人事部领导,男生正在试用期,那位领导是来询问派出所是如何定性事件及男生行为的,好以此为依据对在试用期的他做出处理。 + + +### 被孤立 + +10月份我离开了上一份正职,但仍然有兼职。周一原是要上班的,但因为被抓,也无法请假,就类似于无故旷工。虽然警方没有找我的兼职单位,但同事有人是知道乌鲁木齐路冲突的,隐约猜出我被抓了。 + +如今我还在原来的地方上班,但却完全处于孤立的状态,他们不会主动找我交谈,更不会理睬我提出帮忙的请求。我现实生活中的人,要么政治冷感,要么是在爱国环境下被薰陶了很多年。我之前觉得,政治立场不一样的人太多了,同事们工作能力和性格都很好,因此没往心里去。但这件事情之后,他们看我的眼神开始变得很微妙。 + +我不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也不是外向、八面玲珑的人,但我自认是懂最基本的人情世故的,也和同事的基础关系算是融洽。但事发后,他们的眼神里,好像我之前所有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都被抹杀和忘记了,似乎只有站在同一个政治立场上,我们才能谈论工作态度、个人性格,政治好像成了某种原则性的问题。 + +公权力在倾轧我的时候,被迫让我让渡了自己的财产、时间、自由和一些其他的东西,但更令我抑郁和痛苦的是,它的触角还会撕裂我的现实生活。好在也有温馨的时刻,例如一些朋友在我失联期间一直在尝试联系,让我知道有很多人在意我的安危。 + +俄国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并记了很久,一个脱口秀演员在表演中也化用过:“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 + +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1-21-walks-in-hong-kong.md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1-21-walks-in-hong-kong.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28ed4e4f --- /dev/null +++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1-21-walks-in-hong-kong.md @@ -0,0 +1,312 @@ +--- +layout: post +title : "散步香港" +author: "余婉兰" +date : 2023-01-21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qLiBXWh.jpg +#image_caption: "" +description: "这几年,散步城市成为了香港集体观照的“流行文化”,留在此城的人,走路、发现、谈论⋯⋯" +--- + +> 人有闲暇,就会散步。地方的细部、脉动,藉著散步而被看见;人也藉著地方的漫游,通往自己折叠的内向世界。散步是人与地方,彼此观照的方式。 + + + +> 散步尚可日覆日,无所事事,在各个巨型的建造中穿流而过。然而每一次的散步,都是不可重来、无从复制的观照经验,须在时间与空间的叠变之中捕捉。 + +> 但不捕捉,也没所谓。 + +> 这是散步的趣味,越碎步,越见众生。如作家珍雅各写下《伟大城市的诞生与衰亡》,她透过在纽约街道的反复步行,见到城市是一种复杂的生命体,因人而生。 + +2022年依然是香港的散步之年,香港各种民间或官方的文化活动,如“deTour展览2022”、“建筑双年展2022”等,都尝试加入“散步学”、“城市观察”角度;越来越多网民开Facebook或IG专页,记录自己的城市观察与散步游记。IG专页如“街影Vanishing Hong Kong”,粉丝人数超过八万,不少帖文的Like数超过一万,比不少一向受欢迎的饮食KOL或者明星艺人的日常分享还要多。 + +这潮流于香港约是过去数年的积累。艺术家、巴士迷荣仔2012年已开始做步行推广,认为人人本来就有散步习惯;而至2020年夏,城市研究者及艺术家黄宇轩(Sampson)与摄影师曾梓洋一起,开始了一个名为“怀疑人生就去散步”的拍摄计划,后来又促成FACEBOOK群组“香港散步关注组”的出现,由网民自发分享散步经验。 + +彼时,散步城市成为了一场香港集体观照的“流行文化”。至2022年初,散步拍摄计划扩充组成十八人团队“怀疑人生就去_ _”。过程中不少媒体也开始专题报导。2021年4月,流行文化杂志《U Magazine》以“城市散步学”为封面专题;杂志《Being Hong Kong》的2021年秋季号重磅专题是“香港街道演义”,探讨香港街道如何扣连人的记忆与身份认同。 + +近年香港地景面貌变化剧烈,虽然新旧流动并置本是此城一贯作风,而透过成为群体文化现象的“散步”,新旧之流动或不动,都因而更为鲜活,为城中香港人重新、一再地看见,感知。 + + +### 散步兴起:精神香港之消失 + +![image01](https://i.imgur.com/rhz7FRU.jpg) +▲ 城市研究者及艺术家黄宇轩(Sampson)。 + +“在城市政治低气压时,大家想找方法连结城市,我仍留在香港是为了什么?其中最大的答案,也是一种情感梳理:我很喜欢这个地方,觉得这地方很美,想周围游历。” + +如前所述,黄宇轩是这几年“香港散步热”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之一。2022年一年间,他与不同艺术团体及社区组织,办了超过15场与散步有关的跨界合作,又在10月出版《香港散步学》,以旅游书方式作“路线推介”。书重版再印,已卖了超过3500本;2022年11月诚品的休闲趣味书类销售榜中,仅次于苏民峰的《2023年兔年运程》。 + +早在2008年,黄宇轩就开始在报刊撰写城市观察文章,2017年为明报撰写“街知巷闻:Ways of Urbanist Seeing”栏目,与记者共同散步了50多次,而那时城中主流大众还是习惯一放假就迅速飞离香港度假。 + +Sampson说,他特别感受到2020年,散步开始成为了香港的“Popular Urban Culture”(流行城市文化),成为了如音乐、电影般的普及娱乐,成为了主流大众的共通语言,带来在地的享受。 + +“最直接的原因是疫情,因为大家不能去旅行,开始讲本地游,再到Staycation,那是比较消费式。疫情也一度令其他的娱乐暂停,如看电影、剧场等。大家发现周围散步,发掘不同地方也是一种娱乐。像2003年沙士(SARS)时曾触发行山热潮,这一波疫症,大家就往城市里走。” + +他有感2021年4月,流行文化杂志《U Magazine》以“城市散步学”作封面专题,“散步学”才叫真正走入大众主流视野。 + +另一个隐性原因,源于2019年反修例社运后的情绪。他说:“在城市政治低气压时,大家想找方法连结城市,我仍留在香港是为了什么?其中最大的答案,也是一种情感梳理:我真系好钟意哩个地方,觉得哩个地方好靓,好想周围睇下佢。(我很喜欢这个地方,觉得这地方很美,想周围游历。)”他曾在另一访问谈到,也是在2020年,坊间开始了“重新发现香港”的说法,更觉得要把握“蕴酿”的契机,思考究竟城市观察如何普及、入屋。 + +“每座城市都有极其热爱谈论那座城市中各种地方的人,而且谈起来多数是如数家珍般充满激情,借用地理学家段义孚的说法,他们有种对“对地方的爱”(Topophillia),也有强烈的“场所感”(Sense of place)。”——《香港散步学》序言 + +与以往学者式推广“城市观察”的切入点不同,今次包括黄宇轩在内的城市研究者和漫游者,更热衷于探究民间论述“#香港真系好靓”的集体意义。 + +“我自己知道,散步只是名目,我心中思考的是如何Reconnect这个城市,如何主动地关心地方。所以我带团或者讲散步学,讲的是我们可否聚集一班人,都一齐打开眼睛,锐利地看一个城市,分享我们所见到,谈论一下这个城市。” + +黄宇轩这样讲。而近年社交媒体涌现不少专页,诸如城市观察,日常散步或者香港今昔的图文纪录,如FB专页“香港遗美”粉丝人数过七万,IG专页“街影Vanishing Hong Kong”,粉丝人数超过八万,留言不时有五十至一百则网民分享回应;有的只专注于城市细微事物的观察,如招牌字体、涂鸦、老店或者新旧建筑等的“路上观察学”,如IG专页“香港街上观察(@hkurbanrecord)”开页接近两年,已累积了九万名粉丝;也有以地区、社区为依归的城市漫游者、街拍摄影师或者钟情于地野考察的“街坊人类学”角度等,如FB专页“青山散步”累积了一万七千名粉丝,也启发其他网民开设自己社区的散步专页,如这次受访的FB 专页“邨新华富”等。 + +弥漫在这一现象中的“重新发现香港”,藉著散步创造与连结,却不免有一点哀愁。正值离散年代,香港覆没般的旧新轮替,众人离愁别绪,在乎“消失”也敏感于“消失”,正当此际,散步与纪录或可抵御“消逝之必然”的哀伤? + +我们访问了四位在社交媒体经营专页、以散步寻找、记录、安放记忆与情感的香港人。今日先刊其中两位。他们四人都有一共同点,以街坊视觉切入,散步源点都来自自小生活的屋邨记忆,并且都有一套自家的“散步心法”,或为读者带来共鸣与启发。 + +“我自己知道,散步只是名目,我心中思考的是如何Reconnect这个城市,如何主动地关心地方。我们可否聚集一班人,一齐打开眼睛,锐利地看一个城市,分享我们所见到的。” + + +### 散步法之一:街拍与探险式 + +_“我要在华富邨散步至2041年”_ + +![image02](https://i.imgur.com/RTbuEYo.jpg) +▲ Facebook“邨新华富”版主陈艾伦(Alan)。 + +浸浸海风,吹散了太阳的暴烈,正好散步。Alan带著记者,从华富邨下邨走到上邨。 + +他约记者在1968年开业至今的银都冰室出发。华富邨第一批居民入伙的翌年,冰室就开张了。作为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公共屋邨,区内早年开业的冰室、上海发廊、粮油杂货店或商场内空荡的旧式戏院及人妖舞厅,以一个不曾消逝的香港般存在,成了时间的奇观之一。银都冰室里,挂有Alan散步时拍下的华富邨风景。 + +2014年,政府公布重建华富邨,计划2041年将完成华富邨居民的搬迁往“新华富邨”。在2020年12月22日华翠街休憩处围板封闭,重建即将开始。两天后,12月24日,即平安夜,Alan开了专页“邨新华富”,决定持续记录整个华富邨,由存在,以至消失的过程。 + +“寻找历史的过程中,我也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如果没有身份认同的话,你不会爱这个地方。” + +一个城市必然的发展轨迹,推倒再重建,但预见这十年间来得剧烈、规模庞大,华富邨只是其中之一。市建局已公布未来六项市区重建计划,收购开支料涉300亿,包括土瓜湾五街、深水埗兼善里项目、九龙城重建项目等。六项市区重建计划之外,还有刚完成规划蓝图的“油旺重建”,面积约212公顷,涉及超过3300百幢楼宇。 + +> #### 华富邨 + +> 华富邨(Wah Fu Estate),位于香港岛南区瀑布湾,香港最著名的公共屋邨之一,1967年11月建成首期。由前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廖本怀负责设计,当时获誉为远东规模最大的地区性住宅计划。设计布局精心令更多住户拥有海景,各住户更享有露台等设备,故被称为“平民豪宅”。公屋也与自然环境配合,园林与建筑并重,成为日后香港公屋设计蓝本。华富邨是香港首个以市镇形式出现的屋邨,令居民基本生活所需可自给自足,邨内设有独立商场,在当时来说可算创举。华兴楼及华昌楼则是香港首批落成的双塔式大厦。 + +Alan特别感受到一个地方,那具象的空间、以至穿流变动的生活气息与人情世界的“大限”。华富邨最后一批包括华翠楼及华景楼的居民,预计2041年完成搬迁。“2041年,哈哈,到时我就变成一个大叔啰,二十几年后,你会见到我仍然拿著相机,在华富邨周围走。这是我的心愿。” + +早于2018年,Alan已经开始在这里拍照,有意识地想留下一点纪录。专页2020年才推出,源自于2019年反修例运动后,Alan曾认真思考,如果想保持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最容易建立的方式,就是了解自己成长地方的历史。他见到大规模的纪录,很多人已经在做,地区性的研究和纪录较少人做,不如就自己做。“那一年后,我开始做自己社区的历史。在寻找历史的过程中,我也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 +“如果没有身份认同的话,你不会爱这个地方。” + +Alan在华富邨旁的华贵邨弱智人士院舍工作七年了,平日返工(上班)前,放饭(午餐)或者放工(下班),会过来华富邨散步。“我是因为街拍才培养到有意识的纪录。透过街拍,训练自己的构图、觉察力等,再用那种观察力去记录。”至今他依然保持“街拍”的旁观身位,只远观而不介入,与被摄对象不接触,也不交流。他常在邨内的公共空间,如公园、球场,大厦走廊,甚至废置丢空的地方流连。跟著他散步,穿梭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公共屋邨,竟有异域探险的错觉。 + +![image03](https://i.imgur.com/SCCF5M5.jpg) +▲ 华富邨对出的海。 + +另一个隐蔽的小乐园。Alan指著一处微隆的圆形砖地,叫它“龟背”。街坊说,细个(儿时)围住龟背跑,上来高一点,又斜落去,跑上跑下。再穿过一处空透的铁梯,窥视一间废弃的幼稚园及公屋废墟。 + +例如瀑布湾一带,已从海滨公园的规划,以栏杆隔绝出去了。我们要攀爬过去,越过去,爬上瀑布湾的上游。凶险成谜的瀑布湾下游,淹死过几个孩子,转眼又见矮树下供奉了少数族裔的神祇。抬头就见豪宅贝沙湾成屏风一样,不分贫富地与华富邨,面朝同一个无敌海景。 + +我们站在上游,Alan指著不远处靠岸二战时期的碉堡和探射灯塔说:“历史书有个说法,香港开埠之初,广州经欧洲的船只会来瀑布湾补给水和避风。但我和朋友研究过,觉得未必。我们翻查过旧地图,海军炮舰硫磺号的船长曾标示的WATER FALL,不是标示这边,而是香港仔工业学校隔离(旁边)的五彩涧瀑布。” + +有关华富村的历史研究和考据,Alan希望做全面的历史纪录,如蔡彼得与鸡笼湾防空炮台、华富北前身、旧薄扶林道研究等。自己历史自己研究,自己定义,从自身角度,重溯地区历史。Alan强调他研究的历史版本,未经证实。“(研究方面)很皮毛。”他笑说。 + +其实华富邨还未建成公共屋邨前,位于鸡笼湾一带,早在香港开埠后,被开辟为华人公共坟场,其后在日治时期,遭日军杀害的市民都葬于此处,成为乱葬岗。1959年,政府将鸡笼环坟场的墓冢,迁移到和合石,原址兴建华富邨。因50年代大量难民涌来香港,他们在弃置的鸡笼湾墓地(包括东鸡笼环墓地),就地取材,墓碑就成为他们建护土墙的材料。 + +这样的背景下,华富邨有个著名的石棺传闻,是讲位于居民协会对上的巴士站草丛,有一处密封的石屎(水泥)墙内有一副棺材,因华富邨昔日为乱葬岗,剩下这一副棺材无人移走。其后任何人尝试移走总会发生怪事,自此就被封在石屎墙内。 + +我们沿著传闻放了石棺的楼梯走下去,又是另一个隐蔽的小乐园。Alan指著一处微隆的圆形砖地,叫它“龟背”。街坊说,细个(儿时)围住龟背跑,上来高一点,又斜落去,跑上跑下。再穿过一处空透的铁梯,窥视一间废弃的幼稚园及公屋废墟。 + +Alan讲起,早年鸡龙湾的众多墓碑,敲碎成渣,填满了街坊上上落落的石级楼梯。 + +华富邨依山而起,临海,似乎总有界外之地。废墟与住宅,旧鬼和新神,历史与都市传说并存。任何一处也能相互穿过,几乎没有掘头路(死胡同)。持续的打桩声、北面凹陷的新地盘,再破开第三重空间,那是华富邨的未来。 + +![image04](https://i.imgur.com/jOEkroj.jpg) +▲ Facebook“邨新华富”专页。 + +![image05](https://i.imgur.com/APAYd1D.jpg) +▲ Facebook“邨新华富”专页。 + +![image06](https://i.imgur.com/bCpWkD8.jpg) +▲ Facebook“邨新华富”专页。 + +![image07](https://i.imgur.com/wmQX1fl.jpg) +▲ Facebook“邨新华富”专页。 + +![image08](https://i.imgur.com/wiNoVtO.jpg) +▲ Facebook“邨新华富”专页。 + +![image09](https://i.imgur.com/QrK8tc8.jpg) +▲ Facebook“邨新华富”专页。 + +![image10](https://i.imgur.com/2Evjmif.jpg) +▲ Facebook“邨新华富”专页。 + +> #### Alan的独白 + +“黄昏日落时分,是华富邨最美的时刻。” + +> 虽然我出生及成长在鸭脷洲,但我更喜欢华富邨。 + +> 的确,鸭脷洲比起华富邨,历史更悠久。因为鸭脷洲以大街为中心,住宅建筑以单幢为主,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连系不大,社区面貌比较普通。 + +> 华富邨则依山而建,高高低低。建筑师廖本怀说,他设计时,就像依著山的形态,把楼房逐一雕刻出来。所以,你见华富邨的公共空间多样,开扬,上邨以几何为主,向下望,下邨是楼与楼的重叠。形成独特的几何风景,以及人的生活风貌。 + +> 我不是在公共屋邨成长,但觉得华富邨很有趣。我自己周围探索,记录这里,主要是游客心态啦!(笑)因为香港人很容易忘记自己屋企(家)的美,也从来没有想过(屋企)有一日会消失。 + +> 黄昏日落时分,是华富邨最美的时刻;我也喜欢到上邨的最高楼宇,看海。在华富邨几何的构图中,尽是各类日常琐事。如细路踢波(孩童踢球),阿伯捉棋,师奶拎住几袋𩠌(菜)走过,晒被,楼上阿妈对住公园叫阿仔“返来食饭(回家吃饭)!”之类。又例如,屋邨大厦对外是街坊出入的通道,竟不像背面,因阳光能透入。低层的窗户一推开,就是一个景致,一个花园,种满了矮树。一个小的公共空间与另一个大的公共空间是互通的,你想怎样穿过也可以。 + +> 其中最吸引的一则风景,我张看远方大厦后楼梯居民的活动。华富邨的大厦内部很通透,开扬。不时见到街坊住走廊尾,霸占楼梯位的空间,他们会晒被子、放沙滩椅睡午觉,种植物,拉筋做运动等,各施各法。 + +> 我喜欢留意人的日常与建筑物的互动。如果你想拍人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就要来回走好多次。 + +> 事实上,你也很少在其他的公共屋邨,见到像华富邨这种形态。它自成一国,既有公共图书馆,也有街市,商场,幼稚园,酒楼等。基本上什么都有,你不需要离开华富邨。远离市区,居民也能自给自足。 + +![image11](https://i.imgur.com/WswYngA.jpg) +▲ 华贵邨下临海石坡堆叠的观音像、佛像。 + +“这是我的心愿。只要一直留在香港,就会继续纪录、书写这地方。” + +> 《智齿》拍下石坡堆叠的观音像、佛像,是属于华贵邨华富邨交界,我觉得偏向是华贵邨地段。华富村和华贵邨以一条“富贵桥”接驳,外面的人觉得,华贵和华富是同一个地方,就像他们觉得香港仔、鸭脷洲是同一个地方。华富邨在六十年代建成,而华贵邨是八十年代建成,空间稍微大一点,感觉已经很不同,再旁边2000年建成的石排湾邨,感觉更不一样,冷冰冰得多,也不见绿色。 + +> 从华富邨的地理来看,它以前是阴宅,现在变成了阳宅,也因为那段历史之故,华富邨的灵异故事很多。例如最出名的都市传说,是UFO和石棺材,听说传闻放棺材的地方,位于居民协会对上巴士站草丛的密封石墙,不过摆了建筑废料,然后上锁。 + +> 听老街坊讲:“棺咩材(棺什么材)!我细个成日系果边玩!(我小时候整天在那边玩!)”UFO也是,很多街坊都说没有见过。说法上很大对比,我觉得好笑。街坊口中的故事,对比民间流传,像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似的。(笑) + +> 在记录华富邨之前,我一早有意识地记录鸭脷州,我住那边,由它开始,是最好了。2019年后曾认真思考过,如果想保持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最易建立的方式,就是了解自己成长地方的历史,那年后我开始做自己社区的历史。在寻找历史的过程,我也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 +> 如果没有身份认同的话,你不会爱这个地方。 + +> 这是我的心愿。只要一直留在香港,就会继续纪录、书写这地方。 + +> 我最早曾做过一个历史研究,叫“华富前身-蔡彼得与鸡笼湾防空炮台”。在1938年,香港保卫战之爆发前3年,鸡笼环兴建了两门4.5吋高射砲,附近山谷配备了十多个火药库。鸡笼环就是今天的华富邨。当时,隶属香港星加坡皇家砲兵团第17重砲连的蔡彼得,是其中一个炮兵,驻守鸡笼环防空砲台。 + +> 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晚年住在华富邨,直至2020年离世。 + +> 我常想像,他从前望著天空搜寻敌机,晚年看著同一个天空,在树下乘凉的画面。如果他在生,我很想问他,入伍时他望著这片天空,和现在望著这片天空,感觉有什么不同?他当年的所见所闻,又是什么。” + + +### 散步法之二:街坊人类学式 + +_苦行僧散步青山_ + +![image12](https://i.imgur.com/zHyWSSs.jpg) +▲ Facebook“青山散步”版主邓锦泉(Dennis)。 + +Dennis踏著一架古典鳯凰牌单车在屯门海滨出现,黄昏时又踏著离开。那是一位喜欢改装旧单车、喜欢环岛单车游的朋友送他代步。Dennis把车身几十年积下的锈迹磨光,车座换上皮革,后座加上两角呈斜边的红酒箱,说:“看起来要有个性,与别人不一样。” + +比起行路,单车载著他能去更远。想什么时出发就出发,不用受限于轻铁、巴士的划界,很自由。 + +Dennis以前住青衣,90年代随家人在屯门购入私楼,搬入来生活了几十年。谈起屯门海滨是电影《幻爱》的唯美场景之一,他的专页“青山散步”不多人关注,却因为他陪朋友逛屯门,顺手拍摄一系列《幻爱》场景的照片而“红咗”(按:出名),几千人变成几万人追踪,很多人因此而认识他的专页。 + +“那是我的黑历史。”他没好气地说。 + +Dennis带著记者以屯门码头为起点,沿著海滨散步,最后我们也有走到热门的幻爱桥。 + +“平日我都会落来码头附近走走,两边也是海,黄昏时觉得很舒服。”撇除《幻爱》的唯美滤镜印象,这里就是它应然的面貌,就像任何一处的海滨公园般寻常、闲适。放工时间,不是归家的人、拍拖的情侣,就是出来透凉、做运动的街坊。我们走向蝴蝶湾泳滩的方向,远望南面海湾,日落坐于屯门四十区,远一点就是繁忙的港珠澳人工岛,偶尔赤腊角机场的飞机由低起飞。这片海很繁忙,货船、工程船、轮船、渔船等来来回回,越夜鸣声越像沉入海底。一切在咫尺间。 + +到底要藉著Dennis的步速、眼睛,重新看一遍这日常场景的微观。“很多时候(观察)从一个问题引发,由好奇心开始。” + +“平日我都会落来码头附近走走,两边也是海,黄昏时觉得很舒服。” + +![image13](https://i.imgur.com/zMKSPFf.jpg) +▲ 屯门河。 + +码头旁有一人工堤岸,半潮退时,形状各异的立方人工石头,裸露半边,石心是迥转状,海浪一上一下将之灌满。Dennis说那是生态立方,而一层一层回状是潮夕池,水退才见到石心的结构。他在专页曾介绍过,那是土木工程拓展署和香港大学合作进行的研究,在西贡、屯门龙鼓滩和沙田马料水的海堤,放置一些生态海岸设施,作实地试验。 +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上网查完贴出来,大家才恍然大悟。”还有2003年他开始拍摄的屯门海滨的岩洞猫,牠们偶尔从岩洞钻出来,懒洋洋晒日光、觅食。“近年越来越少。” + +常常附近街坊无事坐著,聊一聊,就向Dennis爆料。 + +“六百万人就有六百万个故事。土生土长的屯门人,知道很多屯门的故事。”有次他在码头附近散步,遇上八十几岁的屯门老街坊叶生,打起牙骹(聊起天来),提及附近的白石矿业,大小磨洲的黑墨矿,也讲起他小时在九径山遇见守坟人。“你以为读《卫斯理》才有守坟人。后来我上去山查证,在坟旁真的有间石屋。”他见到墓碑早被黄泥掩盖一半,碑上堂号是安定堂,年份是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而荒废的石屋早消隐在林内。“他的口述历史以外,我找不到其他史料。他说的,未经考证。” + +Dennis指著海中间突起的三角形石座,大部分人必定忽略的事物,他最爱留意。因为叶生谈起白角。Dennis就去翻查1971年的屯门地图及1973年卫星地图,发现了在白角的路上出现直线建筑,一直延伸至海中。“为什么海中间会有这个东西?上网又查不到,也没有人知道,我以为是阻一阻大飞(阻止一下走私船)上岸码头。” + +他问过不同的街坊,才知道那三角形石座是排污的渠口。“为了让驶过的船只知道,是渠口,小心撞到。(他指一指)近岸这条斜路是由渠口一直延伸,连接这条斜路,至后面马路,原来这条人工渠,政府在发展美乐花园时,把山上的溪水引出海,不要让民居造成水浸。”从那不起眼的三角石为起点,一下子整个地理空间与时间的脉络,就在脑海中勾划出来,一切事物存在,都有其演化与因由,明明了瞭。 + +“因为起西铁,90年代也宣告消失,同样在我搬来屯门不久后发生,我竟然什么也没有纪录下来。” + +![image14](https://i.imgur.com/vuzzzgy.jpg) +▲ Facebook“青山散步”专页。 + +![image15](https://i.imgur.com/YXxuWdy.jpg) +▲ Facebook“青山散步”专页。 + +![image16](https://i.imgur.com/MwniR7X.jpg) +▲ Facebook“青山散步”专页。 + +![image17](https://i.imgur.com/gk41LTV.jpg) +▲ Facebook“青山散步”专页。 + +![image18](https://i.imgur.com/IrlR4QX.jpg) +▲ Facebook“青山散步”专页。 + +![image19](https://i.imgur.com/ZHmk1C1.jpg) +▲ Facebook“青山散步”专页。 + +![image20](https://i.imgur.com/JcKw7wC.jpg) +▲ Facebook“青山散步”专页。 + +![image21](https://i.imgur.com/Pq8g0BF.jpg) +▲ Facebook“青山散步”专页。 + +![image22](https://i.imgur.com/GnGvuej.jpg) +▲ Facebook“青山散步”专页。 + +![image23](https://i.imgur.com/zl8CYnn.jpg) +▲ Facebook“青山散步”专页。 + +这三年来,Dennis写下的屯门历史考证、口述历史和照片都整理下来,放在“青山散步”专页,朋友说他做的民间研究、田野考察和学院的人类学科没有分别,他曾研究包括屯旦仿古桥的前世今生、屯门旧墟研究、青山禅院考察等,研究的灵感来自散步时的偶遇与奇想。“他们说,不过你没有官方名衔。”Dennis说自己不过为了兴趣,满足好奇心而做。 + +屯门码头一带于Dennis而言,还有另一情意结,也是他年少不可复来的记忆之洞。“我细路(小孩子)时住这边,新屯中,小时不懂纪录,其后起楼发展后完全不同了,以前所有熟悉的东西都消失。还有70年代屯门第一代公共屋邨新发邨,因为起西铁,90年代也宣告消失,同样在我搬来屯门不久后发生,我竟然什么也没有纪录下来。” + +他悻悻然反问,你想想,究竟有多少故事、照片和历史(没有被纪录下来)? + +> #### Dennis的独白 + +> 我以前正职做产品设计。在香港,做设计很辛苦,经常为了赶死线而通宵,做到身体五痨七伤,后来我决定辞职休息,碰上2020年后市道一直不好,继续休息至今。“青山散步”脸书专页,是我2018年那年开的,后来疫症关系,我多了时间留在屯门,索性集中行屯门,纪录屯门。 + +> 那时想集中精神,只做好一件事。 + +> 散步很需要有个悠闲心境。这几年休息,心境和屯门很契合,以前可能和其他屯门人差不多,放工回来睡、回来食而已。研究和多了认识屯门,就更加喜欢这地方。散步时,渐渐发现屯门很多细位,越知道,越研究多了就越觉得过瘾。 + +> 例如屯门河蔡意桥是百多年历史的桥,经过好几代了,现在我们所见的蔡意桥,大约在1969年新建。石碑一路在马路隔离,上而写有“CHOY YEE’S BRIDGE ERECTED 1911 A.D.”,石碑看来新簇,不像有百多年历史。很少屯门人留意到这石碑,相传是一蔡姓商人所建的。 + +> 另外,屯门有个青山禅院,是香港佛教的起源。里面有间烂屋,是方丈室,我在20年代出版书藉见过,很少人知道。在杯渡庵的三角石后面,即化龙岩,有一块龙骨放在后面,即是鱼骨。上世纪30年代的旅游家黄佩佳,写了本《新界风土名胜大观》,记录过他游览青山寺,当时记录了有三块龙骨,而不是现在的一块。 + +> 讲起黄佩佳,他是一个传奇的人。上世纪初,他是个公务员,写好多不同的本地旅游文章,投稿报馆。后来因为打仗,回到中国大陆,献身前线,就没有回音,只留下一堆文章。因为他投稿用不同笔名,后来的编辑要研究哪些是他写的文章。 + +> 如果跟著他在香港游历的路线走,应该很过瘾。 + +> 我曾经在网上找到一批由黎培铨先生1963年屯门考察的照片,及李美意在1956年到屯门考察的照片。在屯门未发展为卫星城市之前,屯门未有大规模填海,不是很出名,现在大部分能找到的旧照片都是屯门当年的名胜。但黎培铨和李美意的考察路线,除了少量名胜,也拍下了少见的屯门工业地区。 + +“屯门是一处特别的地方,它有山,有河,有海,有村,有轻铁,样样都齐,咩都有(按:什么都齐全,什么也有)。” + +![image24](https://i.imgur.com/FyvHAeb.jpg) +▲ 屯门田景邨一辆经过的轻铁。 + +> 后来,我重新将黎培铨的十几张相片,尝试组织他当年步行的路线。假定他从九龙乘搭到青山公路新墟段的巴士总站下车,未到巴士站前,会先经过三圣墟,黄家围,到了第一张照片,是乡师学校,然后是青山公路指示牌、新墟天主教堂等几个地点,一直到新青桥。之后是粉丝厂、大兴纱厂、益金有限公司,最后一站是青山禅院。 + +> 我曾模拟那条路线,再走一次,发现真的能走到。你想想,每一个地点都有一些故事,究竟当年为什么这样构思?他又见到怎样的一个屯门?这启发到我,新青路的重要性,由新墟去到屯门西边,黎培铨和李美意都重复同一条路线。 + +> 事实上,这条路线不全然和以前一样,后来因为填海,某段新青路消失在工业区之中。 + +> 屯门是一处特别的地方,很多人看我的专页,发现很多连屯门居民都没有留意过的地方,或者是我的专页“青山散步”营造到这种特别的感觉?它有山,有河,有海,有村,有轻铁,样样都齐,咩都有(按:什么都齐全,什么也有)。 + +> 我相信其他区也很特别,看你如何透过个人角度观察和营造,搭个棚出来。香港一直有这班人,周围走,周围发现有趣的事物,要想方法引他们公开分享。过去我查找有关屯门的照片,多数是政府旧照片,数量很少。我在专页经常呼吁,屯门人请自发影多点照片,累积未来的记录。 + +> 所以我经常鼓励喜爱周围走的网友,用自己角度写点什么,拍点什么,每人写少少,描述自己的见闻、角度和路线,屯门就变得立体和过瘾。 + +> 我本来喜欢纪实摄影,有时很不喜欢摄影圈子一窝峰的倾向,一个影(拍摄)发光蓝藻,就全世界影发光蓝藻。一个影萤火虫,就全世界影萤火虫。 + +> 几年前见过很多人做屯门专页,他们需要“LIKE数”,就做好多如饮饮食食、交通,鬼怪、色情的内容,因为大家最感兴趣嘛!我决定不做这些,介绍比较少人留意的屯门风貌,或者用其他独特的角度来分析。眼见也有人利用自己专页的名气,方便找人访问、拍照,但我不会主动讲自己是“青山散步”版主。 + +> 可能我是苦行僧,倾向挑战难度,事倍功半。做什么也倾向以最辛苦的方式,来锻炼自己做事。 + +“你问我,散步青山这件事为了什么?无,我不过是找来不同的题材,像创作的一种,补遗主流以外的事物,用其中一个角度看香港而已。” + +> 例如我研究和纪录本土的盂兰胜会,已经超过十年了。 + +> 当你问我搞的专页是不是“得闲就散下步”,当然不是。散步是近几年的绰头嘢(噱头),大家最后都只关心边度有好嘢食(哪里有好东西吃),影日落,打卡靓相。取名“青山散步”,散步是我影相、认识事物的过程,不是闷就散下步,无所事事就散下步。我是借散步做我想做的事。 + +> 我是用散步来“寻找”。 + +> 灵感也来自一位朋友 Terry Wong,他开了个专页,叫“跑游元朗”,专门做元朗乡村、城市故事,他每星期跑步去不同的村,写下所见所闻。既然他是跑步,不如我就散步。他的史料研究比我更深入,更全面。他刺激了我做“青山散步”深入研究和纪录屯门的方向。 + +> 我出外的习惯,很随意,今日喜欢行北面,就行北面,多数乱行。有时上次未行完,下次继续行。现在多用单车代步,能去得远少少,如北面陶氏原居民的村落。有段时间,我只带手机,想告诉别人,用手机也可以记录,不用太专业。近几月,再重新用大机,有时也想拍下漂亮的照片。 + +> 屯门不是很大,我几乎行遍了。 + +> 你问我,散步青山这件事为了什么?无,我不过是找来不同的题材,像创作的一种,补遗主流以外的事物,用其中一个角度看香港而已。 + +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