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 --git a/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5-19-the-hongkongers-journey-of-the-heart-emigrating-to-the-uk.md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5-19-the-hongkongers-journey-of-the-heart-emigrating-to-the-uk.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363b3729 --- /dev/null +++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5-19-the-hongkongers-journey-of-the-heart-emigrating-to-the-uk.md @@ -0,0 +1,102 @@ +--- +layout: post +title : "港人移英心路歷程" +author: "困兒" +date : 2023-05-19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kpjJP7w.jpg +#image_caption: "" +description: "" +--- + +我到英國的確離開了自己的安舒區,但離開後更發覺原先的安舒區原來不是太安舒。這世界,或許到處也很可怕,但轉念一看,心想事事可怕的心情,比做起事情來得可怕多了。 + + + +### 這幾個月事實上經歷了什麼: + +由上一年9月來英國,到現在已約8個月了。 + +我本來在香港是做marketing的,在香港時已預計自己沒什麼可能在英國找到相關的工作,因為marketing也是一個相當要求localization的行業,但是來到後又心想何不試試找找,可能找到相關的工作也不錯吧。 + +就第二個月那時開始,我就不停的找相關的工作,因為在那行業也停留了一定的日子,所以都有不少的面試機會,而且有不少也到了最終的面試,但是,總是有一些更適合的人,最後都沒有結果。 + +如果大家有在英國找指定行業且有管理相關的經驗,您就會明白,英國的面試對面試者的誠意相當有要求,他們會要求您對他們的整個品牌已有一定的了解,大約明白他們的需要,且能提供一定的建議。所以在見工的時候,每一次的準備時間也相當長,您可以想像,一份工作可能有1-4個面試,而每一個也要充分預備的話,那三個月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 +當一個機會是這樣,再來十個機會都是這樣,我就明白了那不是剛好不合,而是我的做法真的有問題。 + +我反問自己,如果有一個人是在英國到香港,且想在香港做marketing,即使有完全相關的經驗,我要考慮的因素都很多,而且是在一些decision-making的角色上,既然是針對本地市場,所以都是應先考慮有本地經驗的人。 + + +### 再者,我問了一個核心問題,我是為什麼來英國的? + +我是想找一個工作上更加努力的地方嗎?如是那樣,我根本不用離開,因為本來在香港已經不錯,且香港稅率低,是一個賺錢的好地方,只是賺錢不是用來生活用而已。 + +我是想重新擁有自己愛的自己,不是做一個自己都不愛的自己。 + +就是希望過得輕鬆一點,隨性一點,打打不同的工作,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那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嗎?我的生活根本不是很需要大量的物質,也不是以不斷向上爬為人生的目標。其實有些花草,有些書,有些食物,去到近近的地方便宜地去去旅行,其實我已經很快樂。那為何每一次在緊張的時候,在不知不覺間就會回到了原點,找一些熟悉的東西來找回安全感?我可以做的東西,真的不一定是我想做的東西,明明知道那一個角色是一個會易有緊張和壓力的角色,做出來的東西我也不是特別利害,那為何我要向著那一個方向前進? + + +### 反思生活的各個面向和盲點: + +先是工作吧: + +- 其實我不是喜歡marketing,特別是我的性格其實和marketing不太合拍。 + +- 我愛安靜和有深度的交流,但有時工作上有太多要去處理人的事情,有太多人際關係要處理,要裝成一個外向的人不是不可以,但我清晰知道那不是自己。所以,每一次活動後,都用不少時間去令自己回復。 + +- 再加上,我個人其實不是太受宣傳內容影響的,不少時候,我會覺得廣告愈多的地方愈是假,如果是集中在branding我還可以,但是如果是集中在performance marketing上的話,壓力真的很大,且覺得自己做的東西很假很無聊,且不長久。聽著聽著,我都覺得自己很不marketing。 + +再來是社交需要: + +- 因為在英國好像突然沒有了朋友,心態上好想立刻有一班新的朋友,感覺上新的地方中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很奇怪。所以那時找工作,好像是想立即找一班朋友一樣,所以沒有工作就沒有朋友了。那是多麼撞牆的概念! + +- 好吧,朋友是朋友,同事是同事,找朋友的話用找朋友的方式吧,找點興趣,做做義工,朋友就會存在了。可能是因為自己對朋友比較有要求,所以小心翼翼的我真的有很多年沒有主動出去找朋友了,這實在是有些奇特的感覺。 + +追逐目標的能力: + +- 其實在決定不找marketing的工作後,第一個想法是找些其它的專業來學學,再來些part-time來玩玩。我希望我未來的工作是多樣的,由不同的工作拼合而成(slash),而不是一份單一的工作,所以我想到了一些可以接案子的工作,那我就有可能達到work from home,且可以移居到那兒都可以的能力,ux/ui/front-end都是我愛且覺得有可能做到的。 + +- 但是我這個人的問題是當定下了目標後,就會立刻要求自己全程投入,要不然就是太懶惰。我經常忘了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除了認知,情緒上的感受,還有身體上的限制,我是一個忘了自己是一個生物的人,不尊重自己有任何生理上的需要,理解不到累,渴,餓,一切就是在自動程序中完成,少了一點思考和理解。 + +- 所以好像有任何休息的時間都是懶惰的時候,不停地投訴自己沒有能力和恆心。但是,真的不用這樣的吧?那樣的追逐目標,結果就是一切,把旅途上的一切都省略了。如果慢一點,是否可以燒久一點呢?這問到最後,我發現是自己的安全感出現了問題。 + +安全感的考驗: + +- 我發現如果我的收入是零的話,我就會很不安,令自己要脫離零的感覺。明明經濟沒有危機,但個人的心態就快要崩潰了,我到底在崩潰什麼?那一種要自己全副精神的努力,要求自己時時刻刻都破釜沉舟是什麼樣的把戲? + +- 我發現了自己經常用過往和未來去鞭策自己,在腦海中經常重播過往的不小心或是自己定義的失敗,又經常創造了一個充滿危機感的未來去讓自己害怕,到最後發現自己裹足不前,生怕自己現在的決定會令未來的自己無比後悔,那一種幻想令到現在的我卡在了一個前進不能的情況。 + +- 但是這種活在過往或是期盼未來的情況都是相當不健康,與其把精力留在未來的無限可能性,或是過往的悔恨當中,何不着眼現在每一刻的生活? + +> 到這兒,我思想上的圍牆開始崩塌,我開始數算自己現在的擁有,和現在這一刻我可以把握住的可能性。 + +![image01](https://i.imgur.com/qUmwsg4.png) +▲ 小小的花園,還可以加一個bird feeder!!! + + +### 現在的擁有: + +1. 我有一個小小的花園,可以讓我種植,達成了我由20歲就有的夢想。 + +2. 我喜歡煮食,這兒的食材新鮮,乾淨,可以令我有時間和空間去煮食,更有空去做我最喜愛的甜品。 + +3. 學習全新的領域很刺激。 + +4. 有一份令我沒有負擔和壓力的工作,不用在工餘時間回覆一些上司說很重要,對不起要用您工餘時間,但您可以⋯⋯(下省三千字)的whatsapp。 + +5. 文化上的開明,不是只討論行街食飯買野,拍拖結婚生仔,這兒的人比較有喜好,有討論和交流的感覺,沒有主流且必需跟從的價值觀。 + +6. 再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 +7. 人生重新開始沒有包袱的感覺。 + + +感恩自己能有這種決心,但繼續下來的是恆心,一步一步,行出生活,那路程就已是一個又一個的景點。 + +希望,由此,我不要再讓我的人生自動導航,拿回人生的掌控權。 + +即使到或不到自己的目標,都能欣賞到沿途的美景。 + +反正真的沒有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去,惟有現在才能創造過往和未來。 + +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6-11-indo-pacific-new-framework-of-security.md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6-11-indo-pacific-new-framework-of-security.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bc1ef398 --- /dev/null +++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6-11-indo-pacific-new-framework-of-security.md @@ -0,0 +1,76 @@ +--- +layout: post +title : "印太安全新架构" +author: "王臻明" +date : 2023-06-11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OetaNdv.png +#image_caption: "" +description: "北约再东扩,或组建印太版小北约?" +--- + +5月7日,印度与东协国家举行为期两天的“东协-印度海上演习”(ASEAN-India Maritime Exercise, AIME 2023),包括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汶莱、印尼都派兵参加,共有九艘舰艇与1400人参与。 + + + +不过,参与演习的多国海军舰艇在越南专属经济海域活动时,中国派出海上民兵刻意干扰,有五艘民兵船闯入演习区,甚至出现短暂的对峙。虽然双方在事后都刻意淡化这次事件,不愿正面回应,甚至强调双方船舰和平通过,未发生紧张对峙。但此举已显示,中国对于东协的态度,可能正转趋强硬。 + +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国对南海的野心正逐日扩大,近年来与菲律宾因南海主权争议而爆发的海上冲突,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菲律宾积极寻求反制的方式,不只罕见地开始强化军备,并宣示国防战略将大幅转向,从肃清国内叛军转为关注国外威胁。新总统小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更一改过去杜特蒂(Rodrigo Duterte)较为亲中的态度,除了再开放四处基地供美军使用,才刚结束的美菲肩并肩(Balikatan 2023)联合演习,也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美国还直接表明,如果菲律宾在南海受到攻击,将会启动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不排除派遣美军以武力反制。 + +![image01](https://i.imgur.com/UmXFKh5.png) +▲ 参与AIME 2023演习的多国海军舰艇,在越南的专属经济海域活动时,中国派出五艘民兵船闯入演习区。Ray Powell@twitter + + +### 印太地区组建全新安全架构? + +南海情势的快速升温,也让周边国家有所警觉。事实上,除了中国、台湾与菲律宾,还有越南、汶莱、印尼与马来西亚等国,都对南海有过不同程度的主权声索。这些国家虽然在经济上与中国有紧密的关系,却又担心中国势力在南海持续扩张,会影响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印度则从1991年开始,积极推动“东向政策”,希望扩大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往来,进一步投资这个超过六亿人口的新兴市场,并强化自己的区域影响力。再加上近年来印度又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组成四方安全对话(Quad),企图牵制中国,于是让印度与东协一拍即合,首度催生了这场海上联合演习。 + +所以AIME 2023演习的规模虽然不大,对中国而言却有如芒刺在背,若不在第一次演习时,就展现中国的反对态度,未来可能演变成定期活动,慢慢唤起东协过去的军事功能。虽然今日的东协已蜕变成一个经济合作架构,甚至与中国签署“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ACFTA)”,也就是俗称的“东协加一”,并以此为基础,与日、韩、澳、纽等国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RCEP)”协定,成为最受瞩目的自由市场。但东协一开始成立的目的,是在冷战时期围堵共产势力的入侵,等同于亚洲版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不过东协并没有像北约一样,不断扩大,北约在冷战结束后,还逐步吸纳前华沙公约组织国家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变成一个超大型的区域安全架构。相反的,东协不断淡化军事色彩,反而以经贸合作为主要目标,在冷战结束后还接纳共产国家,如越南、柬埔寨与寮国加入,由于这些国家到今日为止仍然奉行共产主义,反而进一步淡化了东协的反共立场。可以这么说,东协做为一个区域安全组织,因各成员国的立场差异、外在环境、历史恩怨等,而未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转形成经济组织后,却是相对成功的。 + +不过东协这样的发展方向,接下来可能会面临挑战,因为随着印太地区局势的风起云涌,让原本印太地区松散的安全架构,已经难以因应未来的情势。美国是否应该筹组印太版小北约的讨论,开始成为热门话题。而在此同时,北约成员国相继发表自己的印太政策,并派遣军舰至印太地区巡弋,北约甚至首度在东京设立连络办公室,显示北约也想插手印太事务,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美国更暗示北约应对全球安全做出更大贡献,这让中国官方媒体撰文痛批,指控全球版的北约,反将危害世界安全。 + +中国担心东协与北约成为美国围堵策略的新工具,所以对东协的演习与北约的扩张,采取激烈反应。就目前的情势看来,并非杞人忧天,美国若要在印太地区筹组全新的安全架构,这是两个极有可能的方案。除此之外,韩国近期积极与日本修补关系,并强化美韩同盟,还同意让三国的雷达系统共同连线,以分享情报,说明美国已逐步整合在东北亚地区的传统盟邦。因此另外一个选择是强化目前美日安保条约与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再加四方安全对话,组成印太地区全新安全架构的基础。 + +![image02](https://i.imgur.com/IIbVBr5.png) +▲ 2017年5月25日,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成员国旗帜在总部飘扬。 + + +### 东协、北约东扩及现有架构优缺分析 + +这三个方案各有利弊,首先东协的优势,在于这个组织早已存在,不需要另起炉灶,重头开始。而且东协各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是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新兴地区,在美中贸易战开打后,不少在中国设厂的大型企业,纷纷南迁到东协国家,使东协可望成为取代中国的下一个世界工厂。同时,美国与多个东协国家都拥有长期军事合作关系,除菲律宾外,每年还与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与印尼,定期举行联合演习。最后,东协主要国家分布在南海周边地区,美国如果能成功整合东协,在南海与中国的竞争,将占上风。 + +但东协也有不少的缺点,首先是许多东协国家与中国都有牵扯不断的经济合作关系,现阶段仍不希望卷入美中竞争之中。不少国家想要左右逢源,一方面与美国结盟以获得安全保障,另一方面继续从中国取得经济利益,甚至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是霸权心态,并不赞同。而且东协内部的寮国与柬埔寨,极为依赖中国,在采取共识决的国际组织中,可以轻易阻挠东协与美国合作。最后是东协在冷战时期没有发展成一个大型安全组织的背后因素仍然存在,今天再试一次,可能也是相同的结果。 + +而北约继续东扩,进入印太地区的优点,在于北约国家长期进行联合演习,从装备补给到指挥通讯都已完成整合,可立即与美国协同作战。其次是北约成员国多数是富裕国家,虽然承平时期的国防预算偏低,在优渥的社会福利下,艰难维持最低的军备水准,但真正需要时,还是具备充沛的国力可以支援。以俄乌战争为例,乌克兰能抵挡俄罗斯的入侵,北约在背后支援武器弹药,是最关键的因素。而且英、法、德等国,在印太地区有许多经济投资,法国更有残留的殖民地,都是欧洲国家介入印太事务的动机。 + +![image03](https://i.imgur.com/Kq2Y8Wh.png) +▲ 2022年5月10日,德国,北约反应部队的国际联合军事演习。 + +但北约继续东扩的问题,在于欧洲国家必需绕过大半个地球,才能够抵达印太地区,距离是难以克服的天然障碍。即使是北大西洋彼岸的北约成员国,如美国与加拿大,也要横越太平洋,非常的遥远。同时许多欧洲国家认为,欧洲应该把焦点放在自身事务上,不应随美国起舞,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台译马克宏)访问中国时的争议发言,就代表了一部份欧洲人的看法。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北约东扩是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原因之一,北约如果毫无节制的扩大,一定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这些都是影响北约插手印太事务的不利因素。 + +至于维持目前的架构,在美国与日、韩、菲、澳等国的共同防御条约上,增强彼此合作,再加上四方安全对话,逐步建立一个更紧密的同盟,是目前美国已在推动的方向。这最大的优点是利用现有的条约,不必重新磋商谈判,避免旷日废时。而且在这个架构下,美国已经营半个多世纪,拥有许多现成的设施与充足的运作经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整个架构是建立在美国与各国的共同防御条约上,最为单纯,不像北约是一个集体组织,要顾及各成员国的不同立场,可最大程度避开东亚各国之间的历史恩怨与竞争矛盾。 + +不过采行现有架构的最大缺点,在於单靠美国与各国间的共同防御条约,无法形成一个紧密的组织。未来某个地区若爆发冲突,各别国家是否要介入,或允许美国使用境内的军事基地来执行作战任务,都需要各别谈判,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中国也可以运用经济影响力,对各别国家施压,来阻止这些国家介入冲突。因此采行现有架构,将缺少足够的吓阻力。这个缺点也是目前许多专家认为,美国需要筹建印太版小北约的关键原因,因为印太地区的新情势,已经不是这个旧有架构,所能应付的了。 + +毕竟除了中国的野心扩张外,朝鲜近期也不断试射各式飞弹,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不断恫吓韩国与日本。俄罗斯虽在俄乌战争中失利,却很有可能在西进受阻后,转而朝向远东地区发展。近期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动作不断,除了与中国进行多场联合操演,绕行日本群岛,更远航至太平洋中心地带,还无预警提升战备层级,在库页岛进行登陆演习。中国、俄罗斯、朝鲜如果汇集成一股新的力量,同时在西太平洋挑起冲突,将会是非常严峻的挑战,印太地区的国家无一能置身事外。 + +![image04](https://i.imgur.com/3FFyIxq.png) +▲ 2023年5月10日,印尼东努沙登加拉省举行第42届东协峰会期间,东协各国领袖坐在传统的皮尼西船上观赏日落。 + + +### 南海的危机,东协的转机 + +目前整个印太地区里,最有危机感的首推日本、韩国与澳大利亚。日本与中、俄两国都有领土争议,中、俄两国的战机、军舰不断出现在日本周边海域,进行针对性十足的演训,早已不是新闻。朝鲜对韩国的威胁越演越烈,近日甚至上升至核武恫吓。澳大利亚则是美国的重要盟邦,双方的合作关系密切,英、美两国还决定转移核动力攻击潜舰技术给澳大利亚,以强化澳大利亚介入南海争端的战力。相较之下,东协国家多数仍维持平衡策略,理由不难理解,只是在区域局势快速变动的情况下,这样的策略可能让东协各国失去先机。 + +因为印太版小北约如何组建,一定会大幅影响整个区域的未来发展。如果最后美国选择以现有架构为基础,进行强化,那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东亚的重心仍会以日、韩为主,菲律宾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所提升,但东协所能扮演的角色将会很有限。虽然这是地缘政治与区域安全的问题,却无疑会影响东协发展成下一个世界工厂的愿景。最坏的情况,可能是东协的部份国家还是免不了被卷入南海冲突中,却未能在经济或国际地位上取得补偿。平衡策略最后的结果是未得其利,而先蒙其弊。 + +如果最后的结果是北约继续东扩,真的成为全球性的安全组织,东协国家各自加入或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东协将更被边缘化。毕竟北约多数的成员国都是欧洲国家,主要的关注焦点还是在欧洲事务上,北约的利益不一定等同于东协的利益。举例来说,马来西亚、新加坡与汶莱仍是大英国协成员,其中马来西亚与新加坡,跟英国、澳大利亚、纽西兰签署过五国联防协议(FPDA)。随着英国积极重返印太地区,并派遣航空母舰到访,这个协议也越来越受重视。只是这个联防协议如果继续扩大,有可能会排挤东协推动军事合作的可能性,形成由欧洲国家主导南海或麻六甲海峡安全事务的现象。 + +但南海的危机对东协而言,可能也是新的转机。毕竟美国为了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与亚投行,也携手七大工业国组织(G7),推出全球基础建设与投资伙伴计划,争取开发中国家的支持,对东协来说或许是更为可靠的经济诱因。 + +虽然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放在台海问题上,不过台湾是历史问题,双方已长期对峙数十年,南海却是现实的开发利益,中国的蚕食鲸吞,一步快过一步,从南海的北端,逐步向南发展,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许多学者也认为,南海的情势也许比台海更不稳定,紧邻南海的东协国家,必需即早思考因应之道。 + +(王臻明,军事专栏作家,国防与地缘战略议题) + +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6-18-trial-for-47-hk-democrat-case-of-primary-elections-wk18.md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6-18-trial-for-47-hk-democrat-case-of-primary-elections-wk18.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c5135809 --- /dev/null +++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6-18-trial-for-47-hk-democrat-case-of-primary-elections-wk18.md @@ -0,0 +1,67 @@ +--- +layout: post +title : "香港民主派47人初選案審訊第十八周" +author: "《獨媒》" +date : 2023-06-18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9pPUPeB.png +#image_caption: "" +description: "" +--- + +#### 辯方案情展開 首名作供被告鄭達鴻供述與公民黨分歧 + + + +【獨媒報導】47人涉組織及參與民主派初選,16人否認「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進入審訊第十八周。辯方案情本周正式展開,其中吳政亨選擇不作供,辯方傳召證人將吳受訪錄音等呈堂,當中吳提及在「攬炒書」(指「墨落無悔」聲明)和初選二選一,會寧願初選先成事,辯方確認知悉相關證物有機會對被告不利。 + +鄭達鴻為本案首名作供被告,他談及與公民黨的分歧,稱曾反對以否決所有議案為籌碼爭五大訴求,惟楊岳橋和譚文豪仍「一意孤行」,召記者會表明否決所有議案;又指曾反對黨簽署「墨落無悔」但不果。 + +鄭又強調,當時無意當選後無差別否決預算案,他相信政府是理性,即使不回應「五大訴求」也會在預算案「抛出橄欖枝」,若對市民益處多於缺失,不可能不同意。鄭又指若公民黨仍堅持否決,他會申請豁免跟隨黨立場投票,「最壞情況係可以退黨」。 + +![image01](https://i.imgur.com/hFklk66.png) +▲ 吳政亨 + + +### 官准吳政亨受訪錄音呈堂 辯方確認知悉或涉「牽連罪責」風險 + +踏入審訊第十八周,正式開展辯方案情。其中吳政亨選擇不作供,辯方傳召3名證人,以將吳的電郵和錄音呈堂。當中包括吳2020年6月接受前《蘋果日報》記者訪問的錄音,吳提及得悉戴耀廷與參選人談判不順利感「心傷」,望發起「三投三不投」聯署向候選人施壓、團結民主陣營;又稱如果在「攬炒書」(「墨落無悔」聲明)和初選只能二擇其一,會寧願「至少初選成事先」。 + +而代表吳的律師和律師樓文員則供稱,曾按吳指示擷取「李伯盧」(吳政亨網名)於2020年4月發出的電郵,李曾提及望聯署就否決所有議案保持中立,並指35+用處之一是預備2022年「奪取特首之位,讓泛黃真正執政」,但「不代表我個人支持或反對泛黃議員聯合否決任何議案」。 + +法官質疑相關錄音和電郵屬「傳聞證據」,若只為被告開脫罪責,無基礎呈堂,只有涉對被告不利的招認方可呈堂;又提醒吳政亨受訪談及望協助戴耀廷「35+計劃」,或涉「牽連罪責」(inculpatory)。辯方解釋僅望顯示吳當時的「思想狀態」(state of mind),並接受證物作為「混合式陳述」(mixed statement)呈堂,即同時包含被告涉嫌罪責和開脫罪責的部分,確認知道相關風險。法官終批准相關證物呈堂。 + + +### 鄭達鴻稱反對否決所有議案惟楊岳橋、譚文豪「一意孤行」 稱黨團凌駕執委會 + +余慧明沒有辯方案情。其後由前公民黨區議員、參選港島區的鄭達鴻作供,是本案首名作供的被告。鄭談及從政背景,稱2012年加入公民黨,2015年連任兩屆區議員,曾支持建制派的區議會撥款,及於2019年11月獲警方允許進入理大勸學生離開。 + +鄭作供重點談及就否決預算案與公民黨的分歧,以及對公民黨決策過程的不滿。曾任執委的鄭表示,公民黨立法會黨團凌駕執委會,執委會功能「好似橡皮圖章」;即使有強烈意見,「永遠說服唔到最高權力嘅決策者」,只能不情願地跟從,不會形容為「民主」。鄭亦因無法接觸真正決策核心,故2016至2018年任副秘書長後無續任,但因他當時已望參選立法會,需得到黨的支持,故接受委派任政策倡議。不過鄭指其倡議無一被接納,最終於2020年12月發文宣布退黨。 + +![image02](https://i.imgur.com/Wv3h4SX.png) +▲ 2020年3月25日公民黨記者會(資料圖片) + +控方本案對鄭的指控,包括他曾出席3月25日公民黨記者會,時任黨魁楊岳橋稱若政府不回應五大訴求,公民黨將否決政府每個法案、撥款申請和預算案。鄭稱召記者會的決定源於3月一次立法會選舉籌備會議,會上譚文豪稱坊間有人提出以否決預算案為爭取五大訴求的籌碼,「與其遲早都畀人夾,不如自己衝出嚟去得盡啲」,遂提議否決所有議案為籌碼爭「五大訴求」,獲楊岳橋贊成。 + +鄭指當時三度表達反對,稱該黨支持者為「理性中產」,「有乜理由衝出嚟,分一塊本土派嘅餅」,亦指自己在區議會支持醫院擴建撥款,若最後在立法會反對說不過去;會上林瑞華和郭家麒助理也表達反對。惟鄭形容譚文豪和楊岳橋「一意孤行」,最終仍決定於3月25日召記者會表明否決所有政府議案。法官一度問公民黨是否與其「畀人夾」,寧願先「夾人哋」,鄭指譚意思是若站在該位置就「點都唔驚畀人夾」。 + +鄭表示,籌備會議上公民黨無就否決議案形成「統一立場」,而記者會無經執委會同意、其他黨員不知情。雖然他獲楊岳橋邀請出席記者會,但只是舉紙牌、沒有發言,他不同意楊岳橋和譚文豪稱會否決所有議案的說法,亦認為楊說法僅代表當屆黨團,屬「政治語言」。法官追問是「潛在的謊言」、「修辭的言辭」?鄭答「有機會係」。 + + +### 鄭稱曾反對黨簽「墨落」、信政府會抛橄欖枝 若與黨立場相違或退黨 + +那鄭達鴻個人對否決預算案有何立場?鄭認為要視乎預算案內容決定,又稱相信政府是理性,即使不回應「五大訴求」,也會在預算案「抛出橄欖枝」或甜頭;而議員平衡檢視後,若認為對市民益處多於不落實五大訴求的「缺失」,不可能不同意。鄭又強調,當時無意在當選後無差別否決預算案,而若公民黨立場要否決,他會申請「議員豁免跟隨黨立場投票機制」,「最壞情況係可以退黨」。 + +公民黨亦曾以黨名義簽署「墨落無悔」聲明書,鄭解釋當時有人質疑公民黨為何不簽,有議助和黨工認為「快快脆簽咗,個矛頭就會指向第二個冇簽嘅政黨」。鄭曾兩度反對,指若公民黨自視為民主派較大政黨,就不應「話簽就簽」坊間聯署,否則「黨格何在」,又稱該黨受眾為理性溫和中產;楊岳橋與譚文豪亦曾反對指不想簽「無窮無盡」聲明。惟鄭的意見不獲接納,公民黨終以黨名義簽署,只是「刻意同其他簽署者(以個人名義簽署)唔同,保留一啲彈性」。 + +鄭達鴻2020年5月獲會員大會通過提名參選立法會港島區,並解釋因當時有民調指民主派支持者只會支持勝出初選者,而他是取態溫和的新人,故要靠黨參加初選才有勝算。鄭表示只曾與戴耀廷私下聯絡兩次,戴詢問他是否有機會代表公民黨參選港島區及詢問票站事宜,而港島協調會議上,司馬文曾反對戴耀廷提否決預算案,但只討論過幾句且無達成共識。鄭又稱無收過任何港島協調文件,不獲解釋提名表格上「共識」的意思,亦認為在比例代表制及功能組別制度下,35+的目標是「十分之不可能」。 + +![image03](https://i.imgur.com/y3vUlIu.png) +▲ 左起:楊岳橋、鄭達鴻、李予信(資料圖片) + +鄭作供時亦就自己於多個不同場合的發言解釋,就他曾於電台節目稱35+共同目標是「撼動政權」,鄭稱僅沿用主持吳志森的說法,認為立會過半可改變政治版圖,令立法機關不只當作橡皮圖章。至於曾在街站受訪提及會否決財案,他稱僅按楊岳橋指示帶出公民黨立場。就其FB專頁發文提及會否決預算案逼特首下台,鄭稱是助理跟隨公民黨「Line To Take」(統一口徑)發帖,他於發文半年後被捕才知悉,感到愕然。 + +案件周一(19日)續審。 + +案件編號:HCCC69/2022 + +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