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64 lines (118 loc) · 12.2 KB

Tristan3198.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64 lines (118 loc) · 12.2 KB
timezone
Asia/Shanghai

请在上边的 timezone 添加你的当地时区,这会有助于你的打卡状态的自动化更新,如果没有添加,默认为北京时间 UTC+8 时区 时区请参考以下列表,请移除 # 以后的内容

timezone: Pacific/Honolulu # 夏威夷-阿留申标准时间 (UTC-10)

timezone: America/Anchorage # 阿拉斯加标准时间 (UTC-9)

timezone: America/Los_Angeles # 太平洋标准时间 (UTC-8)

timezone: America/Denver # 山地标准时间 (UTC-7)

timezone: America/Chicago # 中部标准时间 (UTC-6)

timezone: America/New_York # 东部标准时间 (UTC-5)

timezone: America/Halifax # 大西洋标准时间 (UTC-4)

timezone: America/St_Johns # 纽芬兰标准时间 (UTC-3:30)

timezone: America/Sao_Paulo # 巴西利亚时间 (UTC-3)

timezone: Atlantic/Azores # 亚速尔群岛时间 (UTC-1)

timezone: Europe/London #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UTC+0)

timezone: Europe/Berlin # 中欧标准时间 (UTC+1)

timezone: Europe/Helsinki # 东欧标准时间 (UTC+2)

timezone: Europe/Moscow # 莫斯科标准时间 (UTC+3)

timezone: Asia/Dubai # 海湾标准时间 (UTC+4)

timezone: Asia/Kolkata # 印度标准时间 (UTC+5:30)

timezone: Asia/Dhaka # 孟加拉国标准时间 (UTC+6)

timezone: Asia/Bangkok # 中南半岛时间 (UTC+7)

timezone: Asia/Shanghai # 中国标准时间 (UTC+8)

timezone: Asia/Tokyo # 日本标准时间 (UTC+9)

timezone: Australia/Sydney # 澳大利亚东部标准时间 (UTC+10)

timezone: Pacific/Auckland # 新西兰标准时间 (UTC+12)


Tristan

  1. Hello, 我是 Tritsan, 我一定要完成此次共学!
  2. 我会完成本次残酷学习吗
  3. 笔记的内容参考:
    • 今天的阅读有哪一点让你觉得值得和大家分享的或者特别有感触的?
    • 有什么想在叙事共读会上和大家讨论的点?
    • 有什么补充的相关材料可以给大家分享的,并简要介绍一下材料内容。

Notes

2024.09.11

今天看完了 《The Network State》第一章的内容,其对于网络国家的形容与我们之前讨论的赛博社会主义非常接近 都是通过对于一种类似于“民族”概念的形成,让大家在虚拟世界进行联合 而这个联合的本质是什么在第一章似乎没有体现,人们会因为什么联合在一起呢? 如果只是因为一些爱好、兴趣、特长很容易变成一些类似的兴趣俱乐部,无法转化为物理上的行动力 显然它必须是一些观念上的东西,比如协作、分配、贡献等。 我比较关系的是网络移民应该如何设立的,如何通过投票或者其他方式,似乎于现实国家的移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还是干脆采取非常开放的做法? 其次对于物理性的依赖让我感到好奇,需要共居地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所有的协作都是在网络之上,现实生活中还需要协作吗?如果需要,他和网络国家又是怎样的关系?

2024.09.12

今天阅读的是 《The Network State》第五章关于民族国家的内容,很之前叙事共读会中想象的共同体非常相似。 有几点跟昨天的思考正好契合起来,首先民族一定是基于国家之前,不管是单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 其次民族必须要有其承载的东西,可能是文化,基因等等,长期的生殖隔离或者地域分裂有可能会让一个民族变为两个民族(朝鲜和韩国)。 其次民族国家非常膈应的一点是国家的建议需要得到强权国家的认可(由美国把持的联合国),并不能由民族自决(这在历史上发生过灾难),所以民族只是形成国家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2024.09.13

今天参加了定慧关于网络国家的分享会 有非常多有趣的案例和尝试,但最终都走向了失败 但这些尝试并非没有意义,一点很重要的共识是:所有的试验都是在为最后的爆破做准备。 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等到时代的叙事来临的那一天,这些过去的试验一定会为未来的创造提供一些非常好的经验指导

2024.09.14

今天读完了《The Network State》第五章网络国家的内容 谈到了如果从民族国家走向网络国家,诚然价值观一样可以组成一些类似协作的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在网络上或者是部分时间在线下都是可能的 但是文化和观念是来自于出身,这些民族性的东西是不可能被根除的。所以网络国家依靠观念形成民族性或者想象的共同体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他们还缺乏另外一样东西就是共同的愿景。 当然如果说是为了某个革命的观念,是有可能形成共同的愿景的,但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些组织通常只是短暂性存在,不会长时间存在。 并且人类无法抛弃肉身存在的空间也是另外一个原因,我们始终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这必然涉及到协作和共识。 如果以另外一种形式呢,大家生活在不同的物理空间,而在网络上形成某种链接,那如何保证这些物理空间被承认主体性?又有谁来为他们提供军事保护?

2024.09.15

今天仍在在读《The Network State》第五章网络国家的内容 这部分里提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即如果网络国家呈现单中心的地理坐标(如传统国家那样有一个固定的边界),那么他就需要向传统国家一样需要被认可和承认 但显然,目前在国家主权的角逐中,民族自决已经被彻底抛弃,主权被认可的背后一定要符合世界两极的利益关系,所以仍然没有一个清楚明晰的国家判断标准。(也许是故意这样做) 那么如果呈现多中心的物理坐标呢?甚至这些坐标都不称作独立,他们连微型国家都算不上,只是向领国购买土地和保护权的形式,从而形成一种半主权。(类似台湾?) 多中心意味着可能是多民族,不同生活方式、文化、语言,但又对同一个治理规则或者治理方式表示认同,居住在一起,形成某种共同体。 但网络国家还有另外一层治理冲突,即开放意味着自由,即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多个网络国家公民的身份。那么他应该居住在哪里?还是说需要一直处于漂泊的状态,在不同的群居地遵循不同的治理方式?

2024.09.16

今天总算读完了《The Network State》第五章网络国家最后一部分内容。 里面谈到了一个网络国家成立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即高信任社会。 传统社会里高信任社会通常等同于高福利社会,即当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保障,互相之间就会存在一些基本的道德信任。 目前社会的冲突很大部分确实因为民众对于权力体系或者政府的不信任,这些不信任当然不是天生的,而是漫长时间逐渐积累起来的,当到达一个状态便会喷涌而出。 区块链上的网络国家是否能创造不基于高福利的高信任社会?技术显然提供了很好的信任基础,还需要足够的资源来进行分配,这是否能成为一个目标? 或者这个社会是否需要完全满足所有的劳动和制造条件?是否能以公司的形式(文中提到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比如谷歌),他们本身是一家非常伟大的企业,为全世界输出创新,而它又能变成一个网络国家

2024.09.17

今天看完了关于 Vitalik 对于《The Network State》的评论以及 Green Pill 关于《激进区块链》论述的部分,花了八天总算将第一部分阅读完。 Vitalik 对于网络国家的批评主要在于目前网络国家的概念可能对于那些更希望获得进一步自由的富人更有吸引力,仍然无法解决广泛的贫富差距问题。 这听起来有点像是一个新加坡的新概念,逃离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富人们,对于自由市场和经济的追求。 所以 V 对于网络国家更多的看法是不错的社会性试验,但它肯定也并不可能成为答案。 《激进区块链》也是鼓励类似网络国家的做法,基于目前对于社会理论的认知,我们对于区块链能带来的社会性是一团迷雾。 唯一能做的是不断的进行社会实验,从而寻找“协调”(或者用和谐来称呼是更为恰当的), 例如目前的世界有三种互为协调的力量,CCP-NYT—Bitcoin,它的构成是逐渐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两极而非协调的关系。任何一种极端的主义都并非完美,它或许有很多的优点。 协调主义或许能创造一种能够融合各方优势的新型社会主义,但这也只是基于现有社会制度的想象

2024.09.18

有事耽搁未打卡

2024.09.19

今天阅读了福山关于社会信念的一部分内容。 里面谈到关于高信任社会对于社会资本起到的积极作用 其中高信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即国民的基本素质,我认为这个跟社会福利和教育应当是息息相关的。第二是对于国家机器的信任,这来源于公权力的制度约束,一个好的领导人不一定能建立这样的信任。 前者不可控,后者依靠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但我们要知道的一点是,这两者其实共通的。我们似乎想不到有一无二或者有二无一的情况。所以区块链社会是否真能实现高信任社会需要打上问号

2024.09.20

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参加共读会,只能补充一下对于福山剩下一部分的思考 我观察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比如在中国,因为网络的关系群众普遍的信任感是比较低的。 但是大多数人仍然相信法律、制度等相关的约束,这些约束可能对于权力阶层是无效的,但是对于群众之间的约束是极其有效的。 也就是说,抛开权力阶层,在普通人的阶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低下,但对于制度约束的信任比较高,这也能保证社会的运转。 人与人之间的高信任可能能省下一些较小的交易成本,但是对于一些大的交易成本仍然需要合约来保证。 区块链除了节约合约的成本,还能对权力阶层也产生相同的制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024.09.21

有事耽搁未打卡

2024.09.22

今天读完了福山剩下的一部分,以及回看了第二次分享会 两个概念是比较有趣的:“信任”、“验证”,越高信任意味着越低的验证需求。信任背后是道德、文化、观念的制约,而验证背后是法律、公权力的制约。 理论上来讲一个高信任的国家不那么需要依靠验证,而一个低信任国家非常需要依靠验证。 这也是美国的矛盾之处,其法律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是并不能说明它的民间信任比较低,相反法律形成的文化反而增加了其民间的信任程度。这看起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作者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解释信任和经济的关系,甚至到了第六章还在论证,低信任国家不太容易产生社会化的大型企业,举了中日美的例子。 但如今中已经诞生了诸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大型的跨国企业,当然社会的信任也在逐步的提升,社会中层也在逐渐增多。 但我们看到一旦地缘冲突和经济危机开始发生,民族主义的浪潮一旦升起,中层会迅速的消失,变得只剩下顶端和末端。 其实读完了第一篇,有点索然无味之感,想论证什么似乎又没有论证得非常清楚。对于信任如何产生也没有解释得很全面,只说了一些听上去很有道理的东西。 而在我看来,高福利国家通常有着高信任,贫穷国家通常信任不够,似乎经济和信任才是正相关,所以前后关系似乎搞反了

2024.09.23

今天阅读了关于数位的一部分书,其中谈到了技术发展和民主体制互为驳斥的关系。 为什么民主国家对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不那么感兴趣?因为技术发展会破坏国家的民主性。 区块链会是这一把钥匙吗?区块链会使得民主国家开始对于技术发展重拾兴趣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显然抗审查一定是专制国家最不喜欢的,这可能是区块链技术中他们讨厌的那一部分。